诸葛亮之一次北伐,死了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败的有多惨
前言
蜀汉在刘备夷陵之败后元气大伤,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平定南方孟获之乱后,趁曹丕去世新帝曹睿继位人心不稳之际,开启之一次北伐。夷陵之战的惨败,让蜀汉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人才凋零。刘备去世后,蜀汉陷入内忧外患之中。诸葛亮深知,若不主动出击,蜀汉必将被曹魏逐步蚕食。曹丕去世,曹睿新立,政权交替之际,人心不稳,这给了诸葛亮北伐的绝佳时机。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他明白蜀汉国力薄弱,但为了实现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不得不北伐。同时,诸葛亮也考虑到,通过北伐可以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刘备死后,刘禅年幼,蜀国内部纷争不断。北伐可以让各方势力团结起来,共同对外,缓解内部矛盾。
诸葛亮认为此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他在平定南方孟获之乱后,获得了不少物资支助,军队士气正足。曹魏政权对蜀汉的防备相对松懈,关中、陇西等地军备不足。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良机,于是果断出兵。诸葛亮的之一次北伐并非一帆风顺。他虽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投降,但在街亭之战中,由于马谡的失误,导致蜀军大败,之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诸葛亮的北伐之举,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担当,以及为实现先帝遗愿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初战告捷与街亭之重
(一)佯攻之效与连下三郡
蜀军此次采用的疑兵之计可谓精妙。赵云和邓芝率领的偏师佯攻嵋诚,成功吸引了魏军主力。这一策略为诸葛亮率主力北上岐山进攻陇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诸葛亮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这三郡的迅速归降,因为蜀建兴四年(226 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继位,政权交替之际人心不稳,且对于相对年轻的曹叡,自然缺乏足够的经验。蜀汉丞相诸葛亮抓住有利时机,出师北伐,声势浩大。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让关中震响。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无疑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仅拥有益州一州之地,而曹魏差不多拥有九个州的地盘。但在此次北伐中,诸葛亮布局缜密,使得三郡百姓看到了蜀汉的希望,纷纷响应归降。
(二)街亭之失与败局初显
马谡自告奋勇镇守街亭,本应是一场稳扎稳打的防守战,却因他刚愎自用,不听诸葛亮叮嘱和副将王平劝阻,驻军孤山,最终导致大败。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王平曾点明马谡的问题,但马谡一意孤行。张郃大军得知马谡镇守街亭的消息后,本来认为没有机会取得胜利了。然而,马谡的糟糕部署,让张郃重拾胜利的希望。张郃立即率领魏国将士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
街亭失守使诸葛亮主力陷入险境,曹魏的援军可以源源不断的支援陇右,这让诸葛亮平定陇右的计划无疾而终。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放弃三郡撤军。街亭之失,不仅是马谡个人的失败,更是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重大挫折,仅看这一事件中蜀汉损失的大将,就知道败得有多惨。此次失败也让诸葛亮深刻反思自己用人不当的错误,他回到汉中后,不仅主动贬低自己的官职,还对战役做了反思。
惨重损失与大将之陨
(一)马谡等被斩与赵云病亡
马谡作为诸葛亮的参军,在街亭之战中刚愎自用,不听劝阻,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蜀军的咽喉之地,一旦失守,不仅断了蜀汉军团的粮道,还使蜀军陷入被动。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以及其副将张休、李盛。这三位将领的被斩,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失误的惩罚,更是对整个蜀军的警示。
赵云跟随刘备三十余年,功勋卓著。在北伐中,为了掩护军队撤退,赵云耗尽心力。回蜀后不久,赵云便因病去世。赵云的病亡,对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赵云一生忠勇,历经无数战役,如博望之战、长坂坡之战等。他的离去,让蜀汉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将,也让诸葛亮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
(二)其他大将之损
除赵云和被斩三人外,还有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七位大将在战争中或阵亡或因其他原因损失。阳群本是刘璋手下的武将,被诸葛亮三擒三放后才跟随蜀汉,在北伐时期,阳群之一个牺牲,其被封为副虎将。马玉、丁立、阎芝在北伐中也奋勇作战,阎芝作为巴西太守,在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曾前去援助,此次北伐中担任先锋,最终不幸阵亡。白寿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被提及,虽其本领有多强并不清楚,但能让诸葛亮写下名字,可见其本事也让诸葛亮惋惜。刘郃、邓铜在战争中的具体情况记载较少,但他们的损失同样对蜀汉造成了沉重打击。
这七位大将的损失,让蜀汉在之一次北伐中雪上加霜。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本就因夷陵之败元气大伤,人才凋零。此次北伐又损失了如此多的大将,使得蜀国在后续的战争中更加艰难。正如史料记载:“蜀汉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可见这个时期的蜀汉,国力是多么的羸弱,将才是多么的匮乏。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失败,损失的这十一位大将,不仅是人员的损失,更是对蜀汉士气的沉重打击。夷陵之战的创伤还未愈合,又在伤口上重重地撒了一把盐。这次失败也让诸葛亮深刻反思自己用人不当的错误,他回到汉中后,主动贬低自己的官职,为的就是给蜀军一个交代,同时也激励自己在未来的战争中更加谨慎地用人,更加精心地谋划战略战术,以实现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
首伐之败的影响与反思
人才断层与青黄不接
此次北伐之战,蜀国损失了包括马谡、赵云等在内的十一位大将,这对蜀汉的人才储备造成了沉重打击。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道:“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这些人才的损失,使得蜀国后期人才匮乏,出现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的尴尬局面。
蜀汉政权的执政格局与曹魏、东吴不同,以外来势力为执政核心,刘备入蜀后,对权力进行了划分,身居要职之人大多出身于荆州士族与东州士族。诸葛亮北伐期间所征用的骨干将领也大多来自这两个集团。但从阳群、马玉等人的阵亡可以看出,蜀汉执政势力中的不少 “新鲜血液” 都损失在了此战中。关羽败亡、刘备亲征东吴的失败,已经让荆州士族损失颇多,再加上北伐之战的损失,蜀国执政势力的 “接班人” 们所剩无几。这种人才的断层,直接导致了蜀国国力的倒退。
反对派抬头与人心动摇
蜀国的选官制度沿用汉代的察举制与征辟制,地方大族能轻易垄断选官权利。荆州士族与东州士族通过这个方式维持自身统治地位,但作为外来势力,他们很难再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东州并非地方,而是前任益州牧刘璋父亲刘焉的嫡系,汉末大乱时跟随刘焉入蜀,成为益州的领导,但早已与故土断了联系。荆州士族同样如此,他们的 “大本营” 荆州也落入了孙权之手。
蜀汉的执政势力在选择 “接班人” 时,只能从已经入蜀的小圈子中挑选。再加上北伐之战的失利,让这个 “小圈子” 变得更小、更窄。在此情形之下,蜀国执政势力在经历蒋琬、费祎、董允后,已经再也拿不出什么人才了。暂掌大权的陈祇处事圆滑,一些对蜀国颇有意见的巴蜀才俊有了抬头的机会。他们被蜀国的执政势力打压多年,又听闻曹魏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于是便开始在蜀地鼓吹 “天命归曹” 的思想,从而动摇了人心。邓艾两千兵马迫降刘禅时,以谯周为首的巴蜀人士极力给刘禅施压,甚至有人蠢蠢欲动,欲勾连当地豪强与外部势力趁机作乱。
军队战斗力减弱
此次北伐不仅损失了众多大将,还有七十余位小将和一千多名精兵。这对蜀汉军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直接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减弱。放眼军队,精锐的丧失使得后续的战争更加艰难。按照诸葛亮的原话,这次折损的人马不止有十一位青年才俊,还有众多小将和精兵。
反思用人决策与战略布局
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失败,让他深刻反思自己的用人决策和战略布局。在用人方面,他错用马谡镇守街亭,导致了整个北伐战局的逆转。刘备在临终前曾嘱托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没有听从。这一失误不仅让他失去了一位得力的谋士,还损失了众多将士。
在战略布局上,诸葛亮的扩张战果策略存在风险。他放开关陇道,让张郃进入街亭,企图在街亭地区消灭张郃率领的魏军精锐主力。但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率领的军队战斗力与任务的匹配度。这支军队大部分是新兵,缺乏实战经验,难以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此次失败也让诸葛亮认识到,北伐之战不能急于求成。他在后续的北伐中,更加谨慎地用人,调整战略布局,注重军队的实战经验培养。但之一次北伐的失败,已经为蜀汉的未来埋下了隐患,使得蜀汉在后续的伐魏之战中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