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王辅臣为何自尽

中国历史1周前 (11-21)5

有句话说得好,啥样的师傅,就能交出啥样的徒弟,而作为吴三桂和姜瓖的徒弟王辅臣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早年吴三桂给明朝打工,李自成进了京城,便想着给李自成打工。之后发现李自成超了他的家,于是便背叛了李自成,跑去给满人打工。等之后清朝平定天下之后,他又在云南反叛了清朝,可以说一叛再叛。

王辅臣早年是农民军出身,算是高迎祥、李自成的麾下。

由于爱赌钱,杀掉了想要灭他口的姐夫后,便投奔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

李自成攻打京城的路上,姜瓖选择投降,所以王辅臣又跑到农民军这儿来了。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以后,姜瓖反叛了李自成,因此王辅臣也跟着投降了清朝。

姜瓖反叛清朝以后,王辅臣也跟着反叛清朝,结果兵败,没入辛者库为奴。

顺治时期王辅臣再次得到重用,成为了吴三桂的手下,跟着他攻入了缅甸,活捉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康熙帝时期,王辅臣成为了陕西提督,手握重兵镇守平凉。

等到吴三桂起兵反清以后,王辅臣居然也在西北拥兵自雄,反叛康熙。

结果在图海和周培公的威逼利诱之下,王辅臣再次选择归顺清朝。

所以我们会发现,王辅臣这个人,跟着姜瓖、吴三桂时期,不断地在反叛的路上,而且是越走越远。这样的人还能得到清朝的重用,那可真是见了鬼了。

因此即使王辅臣后来再次归顺康熙,也无法消除康熙对这个人的介怀,他自尽的话,还能保住家人,不自尽的话,早晚被康熙灭了全家。

1、平凉的王辅臣,才是康熙更大的威胁。

三藩之乱的时候,很多人都把目光过度集中在南方战场。可是对康熙来说,有长江天堑在,吴三桂一时半会儿还没法过江,因此吴三桂只能算是疥癣之疾。

但是西北的王辅臣,却随时可能带着大军从平凉杀来京城,这才是康熙的心腹大患。因此康熙要想平定三藩,首先不能乱了自身阵脚,稳住王辅臣才能稳住康熙的大后方。

当初是康熙亲自将平凉的军权交给王辅臣的,还把王辅臣感动得一塌糊涂。因此还得康熙来收拾残局。

康熙十三年,王辅臣杀掉了康熙派到平凉的大学士莫洛。那个时候莫洛有权节制陕西、山西两省的兵马,所以王辅臣这么做不仅公然宣布和康熙决裂,而且吞并了莫洛的大军。

已经走上了不归路,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了。为此王辅臣主动联系上了吴三桂,再次宣布愿意追随吴三桂,反叛清朝。

此后王辅臣陆续夺取了沔县、略阳、陇南、阶州、徽县、秦州等地,又攻占了平凉各州。所以当时的王辅臣,基本上可以称之为西北王了。

这个时候吴三桂还要来神助攻,让王屏藩、吴之茂带着人马前来相助王辅臣夺取整个陇右地区。所以说如果吴三桂这边要是有人能直奔京城而去,那肯定是王辅臣。

所以说王辅臣对康熙来说,瞬间就成了巨大的威胁。即使后来王辅臣再投降清朝,康熙也不可能让王辅臣继续拥有这种威胁清朝统治的实力。

2、招降王辅臣,只是权宜之计。

对康熙来说,吴三桂是不可原谅的死对头,但是王辅臣当时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孰轻孰重康熙分得很清楚。

于是康熙恩威并用,一方面送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回去劝说父亲,另一方面派遣图海、周培公前往平凉平叛。

当时周培公有几位老乡在王辅臣手下做事,他们秘密告诉周培公,王辅臣举棋不定的态度。于是周培公便有了劝降王辅臣的把握。

当时周培公手里的筹码不错,不仅有王吉贞给他打前站,还有图海用大军给他压阵,所以周培公此去,一举劝降了王辅臣。

康熙对王辅臣的要求是,只要当时别闹事就行了。所以康熙依旧任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

那么康熙这么做,难道是原谅了王辅臣吗?当然不是,这只是权宜之计。只要在平定三藩的时候,王辅臣别闹事,康熙又何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收拾王辅臣呢?

3、王辅臣之死,其实就是康熙一手造成的。

对于王辅臣这种一叛再叛的封疆大吏,康熙是不肯继续再让他担任原职了。可是康熙又想着稳住王辅臣的同时,让其他反叛者以王辅臣为榜样,选择归顺康熙。

所以康熙要想达成这两个目的,首先就要让王辅臣官复原职,依旧做封疆大吏。但是同时康熙让图海跟王辅臣在一起镇守汉中。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找个人看着你。这期间王辅臣曾经自杀过一次,也就是说他这个封疆大吏,其实那个时候日子已经很不好过了,基本就是被图海软禁的状态。

而康熙却要求图海保证王辅臣不能死,所以说这种待遇的官复原职,还不如当初一刀剁了他算了。

因此王辅臣开始给自己安排后事,他先赶走了自己刚娶的小媳妇儿,后又散尽家财给自己往西的手下,让他们各奔前程,不要再在他这里受牵连。

由此可见,投降康熙以后的王辅臣,不仅失去了权力,而且失去了自由,甚至日夜都在等着被收拾的厄运。这日子实在是不好过啊,为了不连累家人,所以王辅臣选择了自尽。

4、总结:选择自尽,保住家人。

这是封建时代,很多犯了错误的高层选择的一条路。在他们看来自己一人伏法,就能够免除家人们的祸患。

显然王辅臣也是这么个意思,他选择自尽以后,康熙果然没有连累他的家人。为啥?因为王辅臣保留了自己和康熙两个人的体面。

王辅臣背叛过康熙,康熙是为了稳定人心才没有杀他,但是按照律法,这样的人早就该被杀掉了。所以康熙很为难,王辅臣除了自尽以外,似乎无法化解康熙的这种为难。

其实王辅臣是真的走错了路,当初要么就别反叛清朝。既然选择了反叛,就千万不要走回头路,哪怕兵败被灭,至少体面一些。这种唯唯诺诺的死法,实在是窝囊得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11/549942.html

“王辅臣为何自尽” 的相关文章

孙策和周瑜死后大小乔就守寡了 她们后面去了什么地方

孙策和周瑜死后大小乔就守寡了 她们后面去了什么地方

对大乔和小乔在三国守寡后的私生活,在孙策和周瑜死后,她们二人去哪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所谓薄命,自古有两种解释,一是短命,二是苦命,在中国古代。这样一帮穷困潦倒的女人,人数非常多,有的昙花一现,有的苦不堪言。说起生活中的苦难,就不得不提到江南二桥。他们是历史上著...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是谁烧的 周瑜还是自己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是谁烧的 周瑜还是自己

对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师战船,到底是周瑜烧的,还是他自己烧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赤壁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当然,很多人对这场战役的了解可能还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而在演义中,罗贯中也是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赤壁之战:先是黄盖和周瑜演了一...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明朝的开国功臣。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景隆可以称得上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用老将耿炳文担任主帅,率军攻打朱棣。但是耿炳文能力实在太差,仗打得相当糟糕。朱允炆不得不把李景隆提拔起来,让他替代耿炳文成为三军主帅。李景隆是李文...

唐睿宗李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睿宗李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在诸多古代帝王中,有一位独具特色的皇帝常常被人们忽视了,他就是唐睿宗李旦,一位史上看似最懦弱、窝囊,但也最精明的皇帝。翻阅唐睿宗的一生履历,我们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现象,就是这位皇帝两次登基,又两次主动退位。从履历...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 诸葛亮为何没有选择称帝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 诸葛亮为何没有选择称帝

对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是蜀汉实际掌权者,诸葛亮为何不自己称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首先诸葛亮是不可能,也不会是蜀汉皇帝:1。合法性:刘备借自己是汉室后裔,以匡扶汉室之名,合法理由称帝。刘备死后蜀汉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就只能是刘备的后代,刘婵才是蜀汉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三...

诸葛亮都劝谏过刘备 刘备为什么还要坚持攻打东吴

诸葛亮都劝谏过刘备 刘备为什么还要坚持攻打东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不顾诸葛亮劝谏,坚持攻打东吴的原因是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的刘备,奔波了半辈子才有了自己的基业。原本靠着诸葛亮的计策,蜀国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在刘备晚年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关羽被东吴偷袭身亡,作为大哥的刘备,一怒之下率领部队讨伐东...

向皇后:宋神宗赵顼皇后,她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向皇后:宋神宗赵顼皇后,她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向皇后(1046年―1101年),谥号钦圣宪肃皇后,祖籍河内人,宰相向敏中曾孙女,宋神宗赵顼皇后,从曾祖辈开始居住开封。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一度临朝听政。力排宰相章惇之议,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通政使司是什么部门 具体职能是什么

明朝通政使司是什么部门 具体职能是什么

对通政使司是一个什么衙门,具体有什么职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建国后,在承袭宋代官制的同时,又有一些创新。尤为典型的是在中央各机构中添设了通政使司。通政使司这个衙门,或许很多人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明清两代皆设通政使司,且为九卿之一;而陌生则是因为对这个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