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坝伏击战:打出八路军军威
抗日战争时期,属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地区对中国 *** 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大青山地区是通往我国大西北的咽喉,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也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外翼。争夺大青山地区关系到整个晋绥抗日战争的发展,并与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相呼应,形成绥察晋冀敌后抗日战场。 *** 高瞻远瞩,从抗战全局出发组建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于1938年10月初挺进了大青山。
灵活机动应对日寇“扫荡”
从1938年底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从集中主要军事力量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向对华北敌后战场的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摧毁抗日根据地,以巩固其占领区。12月间,日寇在集中主要兵力“扫荡”我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时候,调集日伪军六七千人,从大同、丰镇、集宁、归绥(现呼和浩特)、包头一线出动,兵分三路,向我绥南、绥中、绥西游击区发动了冬季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摧毁刚刚开辟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12月,贺龙电令七一五团主力由王尚荣团长率领开赴冀中。留下的部队统一由李井泉、姚喆同志领导,筹备组建大青山骑兵支队,继续坚持斗争。正当我军主力奉命东调还没有集结的时候,日寇出动日伪军五六千人马,开展冬季“扫荡”。包头、固阳、萨拉齐的敌人合围绥西水涧沟门,另一路由武川、陶林合围绥中把总窑子(编者注:此类地名以职官命名,把总在明代属京营、边军系统的基层军官,秩比正七品,亦有文献称“巴总窑子”“巴总尧”),再一路由凉城、丰镇、集宁合围绥南蛮汗山地区。支队首长经过分析研究后决定:东调方案不变,主力抓紧时间集结。命令各部队凭借有利地势和敌人兜圈子,采用灵活多变的“蘑菇”战术,寻找战机消灭敌人,以反“扫荡”的胜利欢送主力东调。
冒着严寒等待战机
大青山的冬天异常寒冷,可谓滴水成冰,骑马行走没有几分钟,手指便冻得发紫发僵,牙齿冷得格格发颤。12月9日,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队部撤离把总窑子,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积雪,行军异常艰苦,但全体官兵仍然情绪高涨、斗志昂扬,冒着大雪一直运动到万家沟一带。狡猾的敌人在把总窑子扑了空,其中有一股日伪军竟然尾随着我军而进,向水涧沟门合围过来,我三营正处在四面包围之中。为了摆脱敌人,当天三营转移到韩庆坝,第二天转移到把总窑子对面的小山沟里隐蔽,第三天转移到九峰山麓。如果三营继续向东转移到敌人后方去,就可以安全突围。但是,这样势必把敌人引向东来,给支队队部造成威胁。三营必须把敌人牵制在绥西,离支队队部越远,支队回旋的余地就越大,越有利于寻找战机,使全军协同作战,彻底粉碎敌人的“扫荡”。因此,三营不顾艰险又翻山越岭回到韩庆坝,第十连在左侧山梁,十二连在右侧山梁就地宿营。
下午4时许,侦察员满头大汗地跑回来报告:合围的敌人集中了1000多人马,顺沟向韩庆坝扑来。三营营长和教导员、各连连长分析认为,韩庆坝地形条件有利于打伏击战,日寇几天来到处扑空,已经被我军的“蘑菇”战术拖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锐气大挫。因此,在韩庆坝凭险伏击敌人,一是出敌不意,给日伪军来个迎头痛击;二是也可以给支队主力集结创造有利条件。三营迅速拟定了方案:十连、十二连原地隐蔽准备战斗,机枪连和九连正面堵截,十一连作预备队。部队迅速进入阵地,战士们潜伏在冰天雪地里,浑身冷得直哆嗦,时不时地搓着双手、活动双腿,免得被冻僵影响战斗力。官兵们忍受着严寒的侵袭,冒着随时被冻伤、冻僵甚至冻死的危险等待着敌人到来。
重创日寇顺利撤离
大约过了不到半小时,敌人以2个伪军中队为挡箭牌行进在最前面,日寇3个中队居中,后面还有五六个伪军中队的后续部队,相隔一段距离缓缓而来。当敌人前卫部队抵达我军正面阵地的时候,敌我双方便交上了火。我军用重机枪、掷弹筒、手榴弹一阵猛打猛轰,打得敌人人仰马翻。特别是威力巨大的苏式机枪,战士们称其为“秘密武器”,因为子弹不好补充,官兵们平时舍不得使用,等到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打得日伪军伤亡惨重。日寇反复组织多次冲锋,都被我军猛烈的交叉火力打了下去。山坡上、山沟里堆满了敌人的尸体。激战近2小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日伪军死伤400多人,剩下的敌人不敢恋战,狼狈地逃了回去。这次战斗战果辉煌,三营共缴获轻机枪9挺,长短枪200多支,弹药数千发。随后,日寇从附近找来200峰骆驼到韩庆坝驮了300多具尸体、100多个重伤兵。此战打出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的军威,人民群众欢欣鼓舞。
次日,三营便转移到马鞍山宿营,准备向后脑包活动。后脑包位于大青山西北部,是个近百户人家的小集镇,三面环山、地势险要,要经过伪军据点。盘踞在这个据点里的,是曾在石拐被我军释放了的伪军王团长,他带着一个骑兵连在此驻防。三营首长派两名侦察员去据点找他联系借道事宜。王团长说:“我答应贵军过路,报答贵军释放之恩。不过,等贵军过去以后,我们要朝天打阵子枪,好给鬼子‘报账’。”次日清晨,三营按照约定,通过了伪军据点,一阵“鞭炮”声把三营战士们“欢送”出了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