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下跪吗?方丈8字回答救了全寺的人

中国历史1周前 (11-21)5

前言

我们常说,君临天下易,平步青云难。一个普通人要从底层翻身成为帝王,必须具备超强的意志力和行动力。但同样困难的是,当一个人终于站在权力之巅时,还能保持谦卑谨慎的心态。历史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帝王寥寥无几。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例子。

年幼时失去家人,被迫出家为僧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

朱重八还很小的时候,家乡就发生了持续三年的大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来,父母和兄弟姐妹接连病死,朱家上下仅剩他一人幸存。在那个荒诞动荡的年代,活下去本身就是对一个孩子更大的考验。

为了生存,朱重八只能投奔当地的皇觉寺,剃度出家为僧。寺庙给了他温饱,让他免于饿死的命运。

每天从凌晨五点钟就起床工作是家常便饭,朱重八像每一个寺庙里的小和尚一样,拿着大扫帚将后山树叶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按时在大殿里敲响了高达数十斤重的大钟。

这些体力活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过于繁重,但朱重八从未抱怨过一句。因为能填饱肚子对他来说已经是莫大的福气。更让他欣慰的是,在皇觉寺的方丈大和尚眼里,朱重八是有福之人,一定能在乱世中活下去。这给了朱重八极大的精神支持。

在寺庙受尽欺凌,却从不抱怨

寺庙生活的另一面,是来自资历深厚的老僧们无理的欺压。按理说,和尚们都要遵循佛祖的教诲,行善戒恶,但在寺庙大殿高高在上的教义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之间,总有一些人选择贪图享乐,沾染世俗。

这些老僧经常无理指使朱重八给他们洗衣做饭,还总是挑剔他做的饭菜不合口味;冬天让朱重八到冰冷的河水中洗涤衣物,不过他的手早已冻得通红。

朱重八虽然年幼,但心性淳朴老实,从不因为这些不公而抱怨。在他看来,能有饭吃已经非常知足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知足,成为他性格中坚韧不拔的因素之一。

离开寺庙云游讨生活,历练意志

好景不长,三年后,寺庙所在地也受到战乱的影响,捐献的粮食断绝,寺里无法负担每日的伙食。皇觉寺的方丈只能命令朱重八和其他幼僧离开寺庙,四处云游化缘讨饭度日。

于是朱重八开始了辗转漂泊的生活,一边流浪,一边靠乞讨度日。那些日日夜夜的流离颠沛,锻炼了他艰苦奋斗的毅力。看遍世态炎凉的经历,培养了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即便条件艰苦,朱重八也从未放弃过对生的渴望。

三年后的某一天,一个历尽劫数的青年僧人再次来到了皇觉寺。他的名字叫朱元璋,不再是从前的朱重八,他决心要翻转自己和这个国家的命运。

参加起义 军,一步步登上帝位

在几年的流浪生活中,朱元璋看清了这个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现实。他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投身起义的道路。

起初他只是个普通的军士,但很快就因战功卓著而得到重用。朱元璋在一场场血战中展现出军事才能和超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红巾军进入京城后,朱元璋被推举为汉王。此后他带领起义军四处征战,终于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元帅陈友谅,一统南方。朱元璋建立明朝,自命为君主,年号洪武。

从一个寺庙的小和尚,到起义军首领,再到天下的主宰,朱元璋走过了一段传奇而艰难的路。当权力和荣耀终于到来时,他并没有被它们冲昏头脑,而是牢记自己的初衷。

称帝后依然虔诚,时常回寺拜佛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仍然保持谦卑低调的品格。他没有像一些新晋君主那样盖起豪华宫殿,沉湎声色,而是时常回到从前出家的皇觉寺,亲自上门进香拜佛。

虽然他已经当上了天子,身份和从前大不相同,但朱元璋在寺庙门口仍然是那个恭恭敬敬的礼佛人。他谨记着当初方丈大和尚对他的期望,以及寺庙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他的帮助。这份感恩之心成为朱元璋立德行仁的动力。

有一次,朱元璋在拜佛前犹豫了一会儿,转头问方丈:“朕要跪下吗?”

方丈马上回答:“当世佛不拜过去佛。”以天子的身份,朱元璋已经是当世的活佛,不必向寺庙佛像顶礼膜拜。

朱元璋对这个回答很是满意。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谦卑本性未曾改变。

用仁政化解民变,百姓安居乐业

朱元璋继位后,将“仁政”作为施政的更高纲领。他落实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百姓们终于能够安居乐业。

为了避免骄奢淫逸,朱元璋采取俭朴办事的作风,勤政爱民,身先士卒,深得人心。明朝的鼎盛局面有赖于朱元璋这些明君措施。

当然,朱元璋也不是完人。他崇尚法家治国思想,建立君主专制的统治,减弱了官员和百姓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为了巩固政权,朱元璋还清洗异己,导致了一定的社会动荡。

但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朱元璋的许多改革措施都具有开明进步的意义。一个普通农民能够成为英明的帝王,确实令人钦佩。

唯有虔诚之心,方能启迪真理

朱元璋的一生是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最终成就帝王伟业。在人生的顶峰,他仍能保有那颗虔诚的初心,并以此化解动乱,使国家走向强盛。

也许正因为他历尽人生的风雨,深知世事的无常无奈,所以越发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这也启示我们,唯有虔诚谦卑的心态,才能不迷失,方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启迪真理的光芒。

不管风云变幻怎样,我们都要像朱元璋那样,永葆赤子之心,用智慧和善良影响这个世界。

结语

朱元璋的传奇一生,让人不禁感叹,一个普通的孤儿弃婴,如何在动荡的社会中逆境求生,以坚韧不屈的毅力和睿智谨慎的处世之道,终成就一代明君。

他的故事警示我们,在追求身外之物时,不要迷失自我;当我们获得幸福时,也要存感恩于心。只有懂得感恩和知足,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快乐与安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11/550183.html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下跪吗?方丈8字回答救了全寺的人” 的相关文章

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 武则天晚年是如何渡过的

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 武则天晚年是如何渡过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休了,她干了三件大事,居然是为她最痛恨的人平反,还用一年时间完成复仇计划。当年不知为何,女皇武则天越来越感觉身体不行了,即便是居住在紫薇城的迎仙宫...

裴仁基:隋朝时期将领,他参与过哪些战争?

裴仁基:隋朝时期将领,他参与过哪些战争?

裴仁基(?-619年),字德本,蒲州河东县人,隋朝时期将领,北周骠骑大将军裴伯凤之孙,上仪同三司裴定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骁勇善战,善于骑射。开皇初年,起家左亲卫,保卫皇宫安全。参加灭亡陈朝、攻打吐谷浑和靺鞨的战争,屡建战功,授光禄大夫。大业十三年(616年),奉命...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发动北伐?有何目标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发动北伐?有何目标

诸葛亮执政期间,对曹魏发起了五次北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五次北伐中原,最终病逝于五丈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后世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以蜀汉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北伐,甚至是诸葛亮的北伐拖垮了蜀国。而对于诸...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对李卫身在庙堂,两全江湖,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喜欢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卫在历史上,尤其是在雍正朝的时候是名满天下,他身在庙堂,两全江湖被雍正宠了十三年,但是乾隆不是很喜欢他,本文小编给大家谈论下清朝名臣李卫,从这位封疆大吏上,读出不一样的历史。一:英雄...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讷亲的?为何会器重他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讷亲的?为何会器重他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钮祜禄·讷亲是保护过雍正的头等侍卫。一般来说,只要是雍正器重的大臣,乾隆都会拼命打击,比如张廷玉和鄂尔泰。但是,讷亲是雍正器重的大臣,却同样获得乾隆的器重。不过,虽然如此,最终讷亲又还是被乾隆下令让他自裁。这是怎么回事呢?讷...

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为何就突然病死了?

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为何就突然病死了?

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公元265年,司马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就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另一件就是在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突然病死。由于司马昭死得突然,因此让人不由得对他的死生疑。其中,罗贯中就在《...

多尔衮手里大权在握 多尔衮为什么不敢称帝

多尔衮手里大权在握 多尔衮为什么不敢称帝

你真的了解多尔衮手握大权,为何一生不敢称帝?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权力是不少男人毕生的追求,战功赫赫的多尔衮在早期也痴迷于追求权利。后来皇太极去世,他凭借功高成为了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令人意外的是思考了许久后手握大权的多尔衮竟然甘愿让6岁的顺治当皇帝,自己则全力辅佐。外界传言这是由于...

刘政会是什么人?他能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靠的是什么?

刘政会是什么人?他能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靠的是什么?

唐朝建都长安,与汉朝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盛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刘政会是唐朝名将,在晋阳起兵与抗拒刘武周时立了大功,因此得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那刘政会在晋阳起兵中立了怎样的功劳一,投靠李渊刘政会出自河南刘氏,为匈奴单于冒顿后裔,是北齐中书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