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罕之是谁?他与张全义为何会反目成仇?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25)85

李罕之,唐末五代时的军阀,他 生性残暴,故绰号“李摩云”。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德元年(888年),河阳节度使李罕之遭东都畿都防御使张全义袭击,只得放弃河阳而投靠晋王李克用。此后李罕之长期依附河东军而侵袭河阳,以图报仇。但光化元年(898年),李罕之却突然背叛李克用,袭取昭义军而投靠朱温。为何李罕之要背叛收留他的李克用呢 一,投靠黄巢

李罕之出身贫寒,但自小力大无比,身形矫捷。由于李罕之之父忙于种田,对他属于管教,因此李罕之少时不爱学习,长大后为了生计就剃发当了和尚。但由于李罕之品行不端,经常耍无赖,因此被赶出寺庙。李罕之见没有寺庙肯收留自己,于是当了游僧,以乞讨为生。可李罕之化缘了一天,也没有一个人施舍食物,因此他一怒之下扔了僧衣与钵盂,当了盗贼。

李罕之是谁?他与张全义为何会反目成仇?

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起兵反唐,李罕之因此前往投靠。乾符六年(879年),黄巢为唐军所败,于是南渡长江。李罕之因此脱离黄巢,改投唐朝,担任光州刺史。中和元年(881年),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攻打光州,李罕之不敌,只得弃城投靠河阳节度使诸葛爽。诸葛爽任命李罕之为怀州刺史,让他为自己效力。

二,结好张全义

中和四年(884年),诸葛爽向朝廷 *** ,举荐李罕之为河南尹、东都留守。不久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因为与宣武节度使朱温交恶而西归,路过洛阳受到李罕之厚待,二人因此结为兄弟。

光启元年(885年),秦宗权在蔡州称帝反唐。唐僖宗大怒,于是任命诸葛爽为东南面招讨使,让他前往讨逆。诸葛爽则任命李罕之为东南面招讨副使,让他前去讨伐秦宗权。但李罕之畏惧秦宗权势大,于是驻军宋州,按兵不动。秦宗权派孙儒攻打李罕之,唐军因为兵少粮尽而撤退。孙儒趁机在洛阳大肆烧杀掳掠一番而撤去,李罕之这才返回洛阳,重建城市。

光启二年(886年),诸葛爽病死,其子诸葛仲方因此被大将刘经推举为河阳节度使。刘经担心李罕之不服,于是亲自前往洛阳镇守。不久李罕之因为处理部下的矛盾不当,导致军心不稳。刘经因此突袭渑池,想要消灭李罕之。结果刘经操之过急,反被李罕之所败。李罕之乘胜追击,不仅夺回洛阳,还一路打达河阳。

诸葛仲方见刘经惨败,只得派大将张全义抵御李罕之。张全义原本就对刘经主政不满,于是与李罕之讲和,二人结为兄弟,联手攻打河阳。但李罕之与张全义未能攻克河阳,只得退军。不久齐将孙儒攻打河阳,赶走诸葛仲方,自称河阳节度使。

三,兄弟反目

光启三年(887年),秦宗权在开封城外惨败给朱温,孙儒只得弃河阳逃走。李罕之与张全义便在李克用的帮助下发动反攻,李罕之夺取河阳而成为河阳节度使,张全义则夺取洛阳而成为东都留守。李罕之夺取河阳后野心大增,于是频繁出兵攻打河中节度使王重盈,蚕食其属地。王重盈无奈,只得向朱温求救,这才击退李罕之。

李罕之是谁?他与张全义为何会反目成仇?

李罕之为人贪婪残暴,因此不得人心,加之他不会治民,使得治下田园荒芜,所部以劫掠为生。张全义则治军与治民有方,因此积聚起不少财富,还经常为李罕之提供军需。李罕之见张全义很得人心,因此对他嫉妒起来,经常狮子大开口,向其索要大量钱粮。张全义不堪其扰,便与李罕之的关系逐渐破裂。王重盈见李罕之与张全义不和,便暗中拉拢张全义,一起对抗李罕之。

四,投靠李克用

寓为言之,克用不对。每藩镇缺帅,议所不及,罕之私心郁郁,盖寓惧其他图,亟为论之。克用曰:“吾于罕之,岂惜一镇;吾有罕之,亦如董卓之有吕布,雄则雄矣,鹰鸟之性,饱则飏去,实惧翻覆毒馀也。”(旧五代史·卷十五)

文德元年(888年),李罕之出兵攻打平阳,张全义趁机发动突袭,夺取河阳。李罕之全家被俘,他只得孤身逃往太原,向李克用求助。然后李克用就任命李罕之为泽州刺史,派义子李存孝攻打河阳。张全义被围数月,粮草耗尽,只得向朱温求援。朱温派兵击退李存孝,李罕之只得退守泽州。

李罕之不甘心张全义夺取河阳,于是天天率兵袭击河中和河阳下辖的怀州、孟州、晋州、绛州等地,在这些地方大肆烧杀掳掠,即使百姓逃到山高路远的深山老林也不放过,导致附近几百里荒无人烟。

乾宁二年(895年),李罕之随李克用勤王,杀死叛唐的邠州节度使王行瑜。李罕之私下对盖寓说:“自从河阳失守以后,我投靠晋王以图收复故地,但是日久无功。现在我已经年老力衰,也厌倦了领兵打仗,希望晋王仁慈,能够赐我一个小镇养老,再过一二年退隐,那我就感激不尽了。”

盖寓将李罕之的话告知李克用,但他没有回答。此后每当藩镇缺帅,李克用也不考虑让李罕之接任。李罕之对此闷闷不乐,盖寓担心他另做打算,于是在李克用面前为他美言。李克用回答说:“我并不是舍不得一个藩镇,只是李罕之对我来说就好比董卓有了吕布,勇猛是勇猛,就怕他反复无常害了我。”

李罕之是谁?他与张全义为何会反目成仇?

五,投靠朱温

唐末形 光化元年(898年),昭义军节度使薛志勤病死,李罕之趁机夺取潞州,自称昭义军留后。然后李罕之向李克用辩解,说自己是担心薛志勤死后盗贼侵扰潞州,这才不等命令就驻守潞州。李克用大怒,于是派李嗣昭前往讨伐。

李罕之于是逮捕潞州的李克用旧部,派儿子李颢将他们押往开封,向朱温求援。光化二年(899年),李罕之病重,朱温趁机派救援他的丁会接管昭义军,调李罕之为河阳节度使。不久李罕之就在前往河阳的途中病逝。

总的来说李罕之是晚唐时期的枭雄,为人奸险狡诈,反复无常。因此李克用虽然收留李罕之,却对他十分提防,不肯让他出任藩帅,以免他背叛自己。但李罕之却因此嫉恨李克用,于是袭取昭义军而投靠朱温,企图割据一方,但最终昭义军还是被朱温吞并,导致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5/1364.html

“李罕之是谁?他与张全义为何会反目成仇?”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临死前真的喊庞德公救命吗 此人到底是谁

诸葛亮临死前真的喊庞德公救命吗 此人到底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临死前大喊庞德公救我,是真的吗?庞德公又何许人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直是大家最关注的人,喜欢诸葛亮的人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也很多,鲁迅曾说:关羽之义近乎伪,诸葛之智近乎妖,民间也有谚语说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可见诸葛亮的智慧...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对李卫身在庙堂,两全江湖,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喜欢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卫在历史上,尤其是在雍正朝的时候是名满天下,他身在庙堂,两全江湖被雍正宠了十三年,但是乾隆不是很喜欢他,本文小编给大家谈论下清朝名臣李卫,从这位封疆大吏上,读出不一样的历史。一:英雄...

阿巴亥最后会被殉葬,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阿巴亥最后会被殉葬,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阿巴亥的一生,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传奇且凄凉。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清太祖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女人,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从“丰姿貌美,颇有机变”到领衔众福晋,阿巴亥的少女心着实不柔弱。阿巴亥,一个让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二度废立大妃的女人,独占风光、...

蒋琬:三国时期蜀汉四相之一,身负重托但壮志难酬

蒋琬:三国时期蜀汉四相之一,身负重托但壮志难酬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重获启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

李恪在历史上的才能怎么样?

李恪在历史上的才能怎么样?

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恪在后世有非常大的名声。普遍认为,他是李世民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人,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他后来没有继承皇位。反而被长孙无忌陷害,遭到冤杀,因此,后世对他抱有无限的同情。同时,李治被立为继承人后,由于性格比较...

高阳公主作为李治的姐姐 李治为什么要赐死她

高阳公主作为李治的姐姐 李治为什么要赐死她

还不知道:李治为何要赐死风姿绰约的姐姐高阳公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治赐死姐姐高阳公主,源于一场香艳的“风流案”。贞观年间,长安城里抓获了一名小偷,按说偌大的长安城,抓个小偷也是正常的事,但关键是,从这名小偷的赃物里,搜出来一件特殊的东西。这件东西是一个枕头,...

历史上卫青与平阳公主之间的感情如何?

历史上卫青与平阳公主之间的感情如何?

平阳公主,西汉时期公主,汉武帝刘彻同母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众所周知,大司马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她是汉武帝的贤后,而卫青后来又迎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很多人认为汉武帝重用卫青,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是他姐夫,而他又是汉武帝的姐夫,其实则不然,卫青迎娶平阳公主是在其成为大将军之后。...

历史上康熙和乾隆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上康熙和乾隆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根据统计,我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四十岁,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清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有的皇帝便是累倒在案牍之上。那么,康熙帝和乾隆皇帝为什么如此高寿呢?你是不是会说,他们一定是服用了抗衰老的药,因为古代帝王都想追求“长生不老”。事实上,恰恰相反。说到这里,《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