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05)93

乾隆帝,清朝第六位皇帝,清朝知名度更高的一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清朝能取代明朝,成为其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仰仗的是开国之初那批战力强劲的八旗子弟兵。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虽然明朝的内乱也帮了清朝的大忙,可要想坐稳江山,先后击败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等各方势力,没有充足的武力保证是不行的。

在清朝建国之初,满八旗子弟兵就是清朝(包括后金时期)更大的立国之本。

但随着清朝逐渐坐稳了江山,这片花花世界同样也腐蚀了八旗的斗志和意志。

特别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整个王朝,和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汉族人民及其文化、生活习俗相融合,就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了。

这些远比满族传统文化先进的文化习俗、生活习俗、饮食习俗等,也都让八旗子弟兵们逐渐爱不释手。

尊孔子、学儒术、行汉礼、改汉名、习汉俗等等行为,在八旗中慢慢成为一种潮流。

在清朝皇室中,就有许多不喜欢参与政治斗争的皇族子弟,慢慢变成了儒学大师、汉文化大师。

这些都让清朝的皇帝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需要“满汉一家”的政治口号和部分实际行为,但又不希望真的把自己彻底汉化了。

因此,呼吁八旗子弟兵们保持满族传统的行动,清朝的皇帝们一直都在努力践行着。

特别是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察觉到了八旗子弟的堕落和汉化倾向严重,在其执政期间,都正式把保持满族传统当成了一大政治主张来实行,美其名曰“护守成宪”。

乾隆的祖辈们当然也有类似想法,但执政时相关成效不怎么大。

因为顺治、康熙、雍正等皇帝,执政期间或因为战争的需要,或因为统治还不稳定,或因为改革的需要,无法更严厉的进行影响团结的政治行为。

文字案件可以有,发发牢骚也可以有,但公开将维护满族传统这种行为提出来当成政治口号并监督实行却没法搞。

只有到了乾隆朝,一切都相对稳定了,乾隆朝早、中期,清朝几乎没有什么统治危机,乾隆皇帝才有心情开始重视这个事情。

也因此,乾隆以几百年前跟南宋并列的金朝败亡的教训为由头,以“护守成宪”为口号,从继位之初就开始要求八旗子弟要保持满族传统。

根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九十二》中的记载,乾隆皇帝曾表示: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金源盛时,诸务整饬,崇朴捡而不事虚浮,自明昌(金章宗年号,在位时发展文治,尊崇儒家、限制女真人特权,鼓励和汉族通婚)一变旧风,相率入文恬武嬉,日以(王亢,王字旁加亢,无法打出来)弱,至是而积废不可复理,为国而不知护守成宪,其势必至于愤败……

为吸取金朝衰败的教训,乾隆认为有必要提醒八旗子弟“护守成宪”,即保证满族传统风气永远存在。

而其中最为乾隆皇帝重视的是语言、服饰、骑射习俗。

乾隆认为要恪守成宪,“清语(即满语)骑射为满洲根本”,“轻言改服,即已先忘祖宗”。

针对语言,乾隆强烈要求满族官员在奏折上用满语书写。

比如乾隆十九年时,他在给贵州总兵诺伦的奏折批语上就批示:“汝既系满洲,何不用清字?”

再如乾隆二十年时,乾隆用满语写折子发给福建巡抚钟英(满洲镶蓝旗人,觉罗禅氏,至乾隆朝,很多满洲官员喜欢改成汉名),钟英用汉语书写奏折回复,也遭到了乾隆的批评:“览,毋忘根本,学彼伪习,戒之。”

对于骑射,乾隆也要求八旗子弟必须勤习,并将其当成八旗子弟考进士的基本条件,“凡乡会试,必须先试弓马合格,然后许入场屋。”

至乾隆五十年时,乾隆都急切到严厉警告诸八旗子弟和大臣,谁如果荒废骑射,就将其父子兄弟一起问罪。

对于衣冠服饰(当然还包括发辫),乾隆就更重视了,根据《乾隆实录·卷九一九》中的记载,他于乾隆三十七年时,对此深刻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衣冠为一代昭度,夏收殷冔,本不相沿袭。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失其淳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寖溺,洊及沦胥。盖变本忘先,而隐患中之,甚可畏也……深维根本之计,毋为流言所惑,永远恪遵朕训,庶几不为获罪祖宗之人……

为此,他还在乾隆五十年时,借孔子第六十八世孙孔继汾被族人告发不当编写《孔氏家仪》一案,将自己重视满洲衣冠的情绪发泄了出来。

《孔氏家仪》是人家孔家教导后人礼仪的书籍,但其中因写有“增减会典服制”、“今之显悖于古者”、“于区区复古之苦心”等言论,让乾隆大发雷霆。

乾隆指责孔继汾是因为“平日抑郁不得志”,所以“借以沽名抒愤,其(反、或怨望)心更不可问。”

乾隆很愤怒,但又不能以人家写自家的教导书籍而定罪,最后,孔继汾以篡改《大清会典》之罪,被发配充军。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乾隆皇帝把自己对保持满族传统的重视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记在心中,并做出了不少实际上的维护举动,但并没有什么用。

如孔继汾案发生在乾隆五十年,他警告八旗官员如荒废骑射,就惩治全家的言论也是在乾隆五十年。

显然,乾隆从继位初期就重视的“护守成宪”的行动并没能打动八旗子弟们,以至于到了执政晚期,还需要他不停地呼吁和发出警告。

这没道理可讲,先进取代落后,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清朝而言,以少数统治多数,更是需要少数融合进多数,别说乾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复生都没用。

乾隆死后,后继的清朝皇帝们就更加无法解决乾隆生前担心的问题了。

嘉庆皇帝连文字案件都终止了(他死后被称为“仁宗”,跟这事有很大关系),还希望八旗子弟们能学习务农,把八旗子弟迁移到关外去种地,即所谓的“京旗移垦”(被 *** 后没能成功实行)。

很明显,后继的清朝皇帝们对于所谓保持满族传统的事情,都放弃治疗了。

当然,保持了又有什么用?如乾隆重视的骑射,面对越来越先进的火枪、火炮,骑射还能干什么?

乾隆搞出来的“护守成宪”,只是他对于真正的“满汉一家”的警惕心理发作后,做出的最后挣扎,失败是当然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6/3232.html

“护守成宪是什么意思?乾隆皇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的相关文章

李世民知道武则天和李治之间的关系吗 李世民又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知道武则天和李治之间的关系吗 李世民又是怎么想的

对武则天和李治的地下恋情,李世民知道吗?知道后他是怎么想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有个说法,唐太宗李世民在世的时候,就发觉武则天的不同凡响。他之所以不宠幸武则天,就是怕她会扰乱李唐江山。还有的说,唐太宗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太子李治和武则天的畸恋,所以才把武则...

罗弘信是什么出身?他选择依附朱温是因为什么?

罗弘信是什么出身?他选择依附朱温是因为什么?

罗弘信祖籍长沙,晚唐军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乾宁三年(896年),河东军入侵魏博,不仅败于宣武军,连主帅之子李落落都被俘。宣武军把李落落交给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处置,以试探其态度。结果罗弘信立即杀死李落落,向朱温表示臣服。此前罗弘信一直在河东与宣武两镇之间左右摇摆,但亲近...

费袆:三国时期蜀汉四相之一,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

费袆:三国时期蜀汉四相之一,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

费祎(?~253年2月),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费祎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备,始终不为所屈。孙权非常惊异...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还不知道:宋江想答应招安,武松与鲁智深反对,为何只有鲁智深提出散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们的印象中《水浒传》里的108条好汉,一个个都是正义豪迈的义士,总是嫉恶如仇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惜后来他们在宋江的带领下答应了大宋朝廷的招安,落得一个悲惨结局。据说不过...

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 他们是怎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的饿

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 他们是怎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的饿

张飞和关羽,一个卖枣一个杀猪,哪来的一身武艺,助刘备夺天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有人问,关羽和张飞都是野路子出身,一个卖枣,一个杀猪,为何却能骁勇善战,助刘备三分天下?关于关羽和张飞一个卖枣,一个杀猪的说法,其实是出自《三国演义》。这两个职业或...

明朝在要灭亡之前 崇祯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女儿

明朝在要灭亡之前 崇祯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女儿

对崇祯帝为何要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室公主,在古代看起来很尊荣,但是真的当公主就知道命好不好,全看当时的皇帝。为何要如此说?想一想电视剧清平乐里的徽柔公主,没成亲之前她有多么的开心,也曾经以为自己是深宫里唯一的光鲜色彩,但是她嫁给驸马之后,驸马...

荀彧收到曹操的空盒为何就自杀了 如果不自杀又会怎么样

荀彧收到曹操的空盒为何就自杀了 如果不自杀又会怎么样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荀彧收到曹操的空食盒后,如果不自尽会怎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说到三国时期的谋士,可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卧龙”诸葛亮,但是在群雄逐鹿的三国,谋士的地位非常高,因为他们的存在决定了一个政权究竟能走多远。就拿诸葛亮来说,刘备前期取荆州,占益州,...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