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世民带六个骑兵骂颉利可汗时,颉利为什么不用箭雨射死他,而要签订渭水之盟

中国历史4周前 (04-16)12

李世民带六个骑兵骂颉利可汗时,颉利为什么不用箭雨射死他,而要签订渭水之盟

读历史,如果光从字面上理解往往让人堕入云山雾罩,比如李世民与颉利可汗的“渭水之盟”。正如题干所问,人家颉利可汗对李世民形成碾压式优势,一顿箭雨就能将他射成刺猬,为何莫名其妙地吓跑了?

这件事发生在武德九年的八月,跟往年一样,颉利可汗又来汉地打草谷了。那一次格外凶险,突厥人三路大军二十万人马,号称百万,直接杀奔关中,抵达渭水河边。

渭水离长安仅20里,大唐帝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

您可能很奇怪,大唐在武德四年完成全国统一,没有内忧,刚刚结束战争五年,军队的战斗力强悍,开国功臣们大多还在世,突厥人凭什么长驱直入杀到长安来了?

首先,那时候的突厥人正值巅峰之际,他们趁隋末战乱边境失控的机会,扶植了梁师都、刘武周、宋金刚等一批傀儡,导致唐朝的数千里边境实际上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于是这群强盗年年入寇,有时候一年数次。由于大唐的防线太长,很难首尾相顾,而突厥骑兵行动飘忽,速度奇快,因此唐军很被动。

其次,两月前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大唐帝国突然间“停摆”,给突厥人创造了机会,这件事就是“玄武门之变”。

很多人认为,“玄武门之变”就是李家父子兄弟的内斗,对大唐帝国来说就是挠痒痒的事。哪有那么简单?它所产生的颠覆性震荡远超想象,比如这次突厥人的入侵。

其实颉利率军入寇从五月份就开始了,他们兵分三路,分别从太原、灵州和夏州三个方向进入汉地。

按照往年惯例,李渊会让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哥仨各率军队分路进击,但这一年他却态度大变,竟然将李世民冷藏了,军权落在了李元吉的手里。

这件事直接促成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两个月后的八月初九,李渊“升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即位。

按理来说,两个月的时间足够李世民调兵遣将了,他干嘛吃的,居然让颉利可汗打到长安来了?

李世民长叹一声:别看人挑担不吃力,站着说话不腰疼,二嘎子我难啊!

“玄武门之变”的后果很严重,李世民虽然控制了李渊,实际掌握了皇权,但请注意, *** 落在龙椅上不代表就能一言九鼎,下面的人买不买账更重要。

李世民很牛叉,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父子就是等闲之辈?

那段时间,李世民一直在为“玄武门之变”打补丁,魏徵还作为特使四处奔走为李世民拉选票。这些都是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东西,还有一些暗藏的水面下的潜流,比如十六卫将领和地方的军头。

十六卫是中央直控的军队,他们中的将领部分被李世民策反,还有很多人是李渊、李建成的铁杆。“玄武门之变”时,十六卫分成两派,在永春门外打成了一锅粥。直到李渊低头认输,下旨将军权交给李世民,那些扈从李渊、李建成的军队才放下了武器。

为了不激起事端,李世民不敢公开清算这些将领,只能文火慢炖,能转岗就转岗,一时不能转岗的就冷处理,挂起来不用。

地方军更微妙,最典型的就是幽州的李瑗、泾州的罗艺、利州的李孝常,这三人都是李建成的铁杆,李世民不敢招惹他们。

这些工作两个月能完成吗?显然不可能,所以,那时候唐军数量虽多,但绝大多数处于被冷冻状态,不敢用,甚至还要对他们实施监控。

这就是头疼的地方,军爷们太扎嘴,不用会误事,用错了会坏事,二嘎子操碎了心。

比如泾州的罗艺,颉利可汗在这里碰到的竟然是尉迟恭,却不见罗艺的影子,不奇怪吗?

一点不奇怪,因为罗艺是火药桶,为了防止罗艺作乱,李世民让尉迟恭率领一直数千人的军队驻扎在泾阳,虎视眈眈地盯着罗艺。

可以想象,十六卫被冷冻了一半,剩下的大半被抽调到地方监视太子余党,宿卫关中的兵力非常有限。正是这些内耗,导致唐军根本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让颉利可汗捡了个大便。

面对气势汹汹的颉利,李世民更凶悍,他竟然将颉利的特使执失思力扣押拘捕起来,然后率领六骑直奔渭河,将颉利喷了个满面桃花。

颉利可汗也很滑稽,居然主动亲和,并向李世民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双方达成了“渭河之盟”。

这哪里是来打劫的?分明是进贡来了嘛,你见过这么礼貌的强盗吗?

当然不可能,我们将覆盖在这段记录的外衣扒掉,看看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一,李世民“六骑”会颉利是个误读

这段历史在很多影视剧中出现,但每一个能还原真实的状况。

史书中确实有“六骑会颉利”的记载:

“亲出玄武门,驰六骑幸渭水上,与颉利隔津而语,责以负约。”

但请注意,这“六骑”是什么人?史书还有另一个记载,说得明明白白:

“乃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驰六骑出玄武门,幸渭上……”

看清楚没?这“六骑”不是六个士兵,而是朝中六位要员,也不是说只有他们六个人跟颉利可汗面对面,而是说他们六人是首领。很显然,他们身后有军队,应该不会少于万人。

其实,那天跟随李世民与颉利在桥头会盟的只有一个人,此人叫安元寿,是李世民的贴身侍卫官,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

但请注意,那次见面绝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剑拔弩张,而是一次“友好的握手”。

其二,李世民不可能是之一个跟颉利会面的人

“渭河之盟”在影视剧中通常如此描述:李世民单枪匹马走上渭桥,与颉利可汗分立桥的两端对话,李世民一顿输出,颉利冷汗直流,于是双方达成协议。

胡扯!颉利可汗是稻草人啊?他身后的十万大军是泥捏的吗?如果李世民不顾安危跟颉利见面,那不是勇敢,而是愣头青。

事实上,早在李世民与颉利可汗会面之前,双方已经达成了协议,二人的见面仅仅是履行“签字画押”程序。

这个流程就像是两个单位合作,双方的代表经过若干次谈判,形成了共识,最后一道程序就是由更高领导人出席签字盖章,予以确认。

两国交兵,怎么可能让皇帝面对敌人亲自谈判?不说危险,谈崩了怎么办?受辱怎么办?就连颉利可汗都懂得先派一个代表来长安谈一谈,我大唐连这点操作技巧都不懂,将皇帝顶到最前面了?

别问史书为何不照实写,人家也没胡乱写啊,这就是事实啊,只是故意省略了一段,你不会读嘛。这叫“曲笔”,史作者的高超笔法,至于原因你懂的。

其三,“渭河之盟”是李世民的城下之盟

颉利可汗明明是来打劫的,而且已经把枪口顶在了李世民的脑门上,凭啥

“大惧,遂请和”

呢?史书的解释是:

“俄而众军继至,颉利见军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遂请和。”

意思是大唐的勤王兵陆续到了,颉利见唐军太牛叉,加上执失思力被拘捕了,于是怂了。

这个说法是否解释得通呢?我个人觉得这叫“拧麻花的理由”,你不能说它没一点道理,但它其实很蛮拧。

当时所谓的勤王兵只有尉迟恭的数千人,他虚张声势确实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但请别忘了,颉利有十万人,还有十万在途。眼下的情形是长安在即,李世民就在河对岸,就唐军这点人马,颉利至于吓成那样吗?还主动向李世民进献贡品?

至于执失思力被拘捕,那更不值得恐惧,李世民不讲规矩扣了人家的使者,颉利凭啥恐惧?莫名其妙。

其实“渭河之盟”就是李世民的城下之盟,他给颉利开出了无法拒绝的条件,史书有这么一段记载:

“今仆械卷铠,啖以玉帛,虏志必骄,骄则亡之端也,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段话是李世民对大臣们的解释,意思是,胡虏在乎的是钱财,咱喂饱他们就行了嘛,他们吃饱了就容易骄傲自满,骄傲自满就必败。

明白了吧,“渭河之盟”其实是李世民用金钱(甚至包括称臣)送走了瘟神,而且代价极大,否则颉利没那么容易收口。只是史书为了宣扬李世民的正面形象,故意将这件事说得很高大上。

其四,李世民也捏住了颉利的软肋

当然,颉利也不是没有一点软肋,他的隐忧有两点,一是突利小可汗,二是李靖。

颉利此次出兵是兵分三路,东路突利小可汗,西路是埃斤没啜,颉利自领中路军。

突利小可汗与颉利可汗有矛盾,往往出工不出力。而且这小子跟大唐老是勾勾搭搭,恨得颉利牙根发痒。此时突利还在河东,谁知道他会不会突然反水?

而西路的埃斤没啜很倒霉,碰上了大唐之一战神李靖,在鸣沙被困了一个多月,饿得恨不能啃自己的脚丫子。

后来李靖故意放开一条口子,让埃斤没啜向北逃回了草原。李靖为何要这么做?很简单,分裂突厥呗。果然,埃斤没啜的逃跑在突厥军中制造了惶恐的气氛。

最可怕的是,埃斤没啜逃跑后,李靖率军直奔豳州,截断了颉利撤退的归途!

前一年,颉利在太原吃过李靖的苦头,这会儿又被李靖打了一棍子,又被拦住了退路。李靖人马虽然不多,但颉利难免心里突突呐。

那么,李世民硬刚颉利不行吗?干嘛接受“渭河之盟”?二嘎子也有苦衷啊,因为他不敢确认李靖对自己的忠心,万一他跟罗艺、李瑗、李孝常一样是太子的人怎么办?

所以,眼下更好是不发生任何意外,宁可放走颉利也不能冒险。

就是在双方的患得患失中,李世民同意出血,而颉利可汗也不敢太冒险,赶紧就坡下驴,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4/591426.html

“李世民带六个骑兵骂颉利可汗时,颉利为什么不用箭雨射死他,而要签订渭水之盟” 的相关文章

韩信当初要是没有离开项羽 刘邦还能击败项羽吗

韩信当初要是没有离开项羽 刘邦还能击败项羽吗

如果韩信一直留在项羽身边,刘邦能击败项羽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韩信国士无双,是实至名归的战争奇才。正是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才能够战胜项羽,赢得天下。假如韩信一直留在项羽身边,没有去往汉军,那么,刘邦还能够击败项羽吗?其实最后刘邦赢得胜利,更多...

宋高宗赵构为何会退位?又为何传位给赵匡胤后人?

宋高宗赵构为何会退位?又为何传位给赵匡胤后人?

宋高宗,名赵构,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我们都知道,赵构是一个非常迷恋皇位的人。当年岳飞等抗战派正打得顺风顺水的时候,赵构却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了回来,阻止他继续北伐。而且还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岳飞。赵构杀掉岳飞,后世虽然有人评价说,他是害...

徐晃在五子良将中是什么排名?他的实力怎么样?

徐晃在五子良将中是什么排名?他的实力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向来都是喜欢三国的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三国志》中两篇传记,是“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的最直接来源。《蜀书·关张马黄赵》、《魏书·张乐于张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排名最后徐晃是如何击...

士壹:三国时期官员,因士徽叛乱牵连而被免为庶人

士壹:三国时期官员,因士徽叛乱牵连而被免为庶人

士壹,苍梧广信人,士燮之弟,汉末至三国时期人物。曾因恭送刺史丁宫而后被宫召入朝廷,因董卓之乱,士壹逃回故里,领合浦太守。后随兄降吴,最终因其侄士徽叛乱牵连而被免为庶人,数年后因犯法而被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士壹是士燮的弟弟,起初为郡督邮。刺史...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吴末帝孙皓即位后...

刘备借的荆州该不该还 刘备算是失信吗

刘备借的荆州该不该还 刘备算是失信吗

对三国时期,刘备借荆州该不该归还?借而不还是否说明刘备失信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因为现在很有一些满脑子是屎的人见不得人为仁圣。〈当然,便是在古代这种人也不少〉所以,但凡历史上略有点名气的圣人都是他们贬斥的对象,而但凡历史上出了名的流氓恶棍,汉奸国贼,都是他们吹捧...

司马越是什么人?八王之乱中他的表现怎么样?

司马越是什么人?八王之乱中他的表现怎么样?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在徐州起兵讨伐专权的司马颙。永兴三年(306年),司马越击败司马颙,攻克长安,迎侄孙晋惠帝回洛阳,结束了八王之乱。虽然司马越成为八王中最...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珣出身琅琊王氏,初任大司马(桓温)主簿,深得桓温敬重,累迁琅邪王友、中军(桓冲)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傅谢安当政,授秘书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