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20)119

同样都是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其实,无论是带兵,还是治国,两者其实不可放在一起比较的,赵匡胤比赵光义厉害10倍不止。

一、陈桥兵变VS斧声烛影,赵匡胤更胜一筹。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夺取了后周的江山,才建立了大宋。虽说欺负1个8岁的小孩子的确有点儿 *** ,但不得不说,赵匡胤处理问题的水平,实在是太高了!

正月初一,后周得到了契丹联合北汉南下的消息,正月初二,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便带领禁军离开开封。

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正月初三,在距离开封40里地的陈桥驿,赵匡胤喝得大醉,等他醒来一看,身上已经披着黄袍了。正月初四,34岁的赵匡胤便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

仅仅花了2天时间,赵匡胤便顺利地完成了改朝换代,不得不说,十分漂亮。再加上整个政变过程中,只死了1个人,那就是侍卫亲军的副都指挥使韩通,这就更了不起了。

毕竟是一场政变,而且是改朝换代的那种,咋能做到几乎不死人的呢?不得不感叹,赵匡胤的手段,绝对是一绝。想想王莽取代西汉、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隋朝取代北周、唐朝取代隋朝,都死了多少人呢?

再看赵匡胤对后周老臣们的态度,他全部留用,大家该干嘛就干嘛。除了皇帝变了,什么都没变。而且就连后周世宗柴荣的家眷们,赵匡胤也十分善待,这就是本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点儿不拖泥带水,简直是改朝换代的天花板。

反观赵光义,他是怎么夺取皇位的呢?这就跟斧声烛影这个故事有关系了。

赵匡胤50岁那年,和弟弟赵光义在一起喝酒,喝着喝着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期间门外的太监宫女听到了里面的吵闹声以及斧子落地的声音,还看到了烛光晃动的影子。但是他们不敢进去看。

大半夜的,赵光义匆忙从房间走了出去。第二天赵匡胤就被宣布死亡了,死因不明。而赵光义则一 *** 坐在了龙椅上,宣布自己是新任皇帝。

我的妈呀,这也太尴尬了吧?把自己的哥哥害了,抢了哥哥的位置,这但凡是个长了脚指头的人,都能想象得到。可赵光义却掩耳盗铃,觉得世上他最聪明。

此外,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绞尽脑汁。结果他和赵普合伙上演了一出《金匮之盟》的戏码。下面是《金匮之盟》的故事简介: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老妈杜太后临终前,拉着赵匡胤的手嘱咐道:后周为啥失去了天下?还不是因为柴宗训年纪小吗?你挂了的时候,一定要把大位传给你弟弟赵光义,只有年长的人当皇帝,咱们老赵家的江山才能稳固!同理,赵光义死后,皇位再传给弟弟赵廷美,以后赵廷美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不就妥了?

真的是脸都不要了,造谣也不能这么个造法吧?杜太后怎么就预料到赵匡胤会早逝呢?万一人家能活八九十岁怎么办?到时候他儿子五六十了,难道还不能继位?怎么会有老母亲诅咒自己的儿子早逝呢?

这又是一个尴尬到脚指头抠破鞋底的事情,赵光义处理政变的手段,和他哥哥赵匡胤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啊!

其实那时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分别26岁和18岁,全都成年了有没有?完全有资格继承大位好不好?

结果赵德昭在北伐北汉的时候,被赵光义骂了一顿,回家就自杀了,年仅28岁。而赵德芳则在22岁一觉睡死过去了。这么一来赵匡胤这一脉可就没人能威胁赵光义了。

这还不够,赵光义又找个了借口,把弟弟赵廷美发配到了房州,没多久赵廷美就病死了,年仅38岁。这下所有威胁者都自动消失了,赵光义这才美滋滋地把大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啥也不说了啊,这些操作简直令人头疼,未免也太明显了吧?就不能学学你哥,把戏唱好听一点吗?你对得起太宗这个庙号吗?

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二、杯酒释兵权VS大肆扩招。

赵匡胤干的漂亮事儿实在是太多了,且不说他平定了南平、后蜀、荆湖、南唐、南汉等政权,单说他对国内的治理手段,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出身,他担心自己的手下,也会学习自己的行为,所以他非常想罢免这帮禁军功臣们的兵权。可人家都立下大功,你直接罢免,未免让人心寒,以后谁还肯给你办事呢?

因此赵匡胤把这帮老伙计都喊了过来一起喝酒,在酒席上,赵匡胤坦言:万一哪天你们学习我黄袍加身,这可怎么办?我知道你们都很忠心,我对后周何尝不是忠心耿耿呢?只是万一,你们的手下人,想要取得富贵,强行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怎么办?

这下这帮禁军将领们可就都傻眼了,第二天纷纷选择辞职,赵匡胤全部接受,将这些职位换成了没什么战功的人。赵匡胤对他的老弟兄还是不错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不仅得到了高官厚禄,而且还成了赵匡胤的儿女亲家。

这还不够,过了一阵子,赵匡胤又办了一场酒席。

这回邀请的人,是全国各地的节度使。从唐玄宗时代开始,节度使就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他们拥有财权、军权、政权,很难控制。

因此赵匡胤把他们喊来喝酒,同样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是大宋的功臣,立下了赫赫战功,本来该去享清福的,我实在是不忍心让你们继续这么劳累了啊!

这帮人稍微蠢了一点,除了王彦超主动要求告老还乡以外,其他人还不为所动。赵匡胤第二天索性直接把他们都给撤了。

两次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宋朝武将的危机问题。可以说,做得非常体面周到,老伙计们也不失面子。

宋太宗赵光义,收买人心的 *** ,可就害惨了宋朝了。

赵光义得国不正,他心虚得很。为了表现自己的正统性,他主动要求北伐,结果被大辽打得丢盔弃甲,差点把小命搭进去,自此再也不提北伐的事情了。

可这个时候该怎么收买人心呢?赵光义有自己的独到的办法,他打算笼络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手里的笔杆子,就是当时更好的舆论向导。他们写什么,后世的人基本上就信什么。

因此,赵光义开始疯狂扩招进士。唐朝、五代包括宋太祖时期,每一届只录取二三十名进士。赵光义可就牛了,一次录取两三百名,巅峰时期录取四五百名进士。

这下读书人们可乐开花了,他们纷纷觉得赵光义是个好皇帝,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可一旦开了这个头,后世的皇帝就不太好办了。为啥?因为你限制录取名额的话,肯定会被骂是不?

因此到了宋仁宗时期,大量的进士坐在冷板凳上等工作,因为没有实缺啊!他们不干活,国家还得养着他们,你说惨不惨?这就是著名的冗官现象。

赵匡胤时期,讲究精兵强将的治军策略,他并不是重文轻武的始作俑者。虽说他只有十几万兵马,却能够百战不殆。

可赵光义时期,为了保住皇位,刻意打压武将。此外,士兵质量上跟不上,赵光义就采取扩招的方式,招募了大量士兵。这又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史称冗兵现象。

士兵需要国家养着,久而久之,出现了大量吃空饷的情况。这对北宋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三、制度完善方面,赵匡胤更胜一筹。

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后周时期,禁军主要分成了两大板块,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司。赵匡胤就是殿前司的老大殿前都点检,李重进则是侍卫司的老大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觉得禁军的机构太简单了,只要两大领导一合计,那什么事情办不成?

因此赵匡胤开始改革禁军,他将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虚位以待,虽然还设,但不找人来干。实际上统兵的人,则是官阶比较低的都虞侯。

除此以外,禁军被分成了3大板块: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称为三衙。这么一来3方协作监督,问题就小很多了。

还有,赵匡胤专门设立了枢密院。过去统兵权归都点检、都指挥使,而调兵权则归他们的副手副都点检、副都指挥使。枢密院设立以后,调兵权则归了这个机构,而这个机构直属皇帝,等于是皇帝才有调兵权。而都虞侯又听命于皇帝,因此皇帝兼具了调兵权和统兵权。

解决完禁军的问题,赵匡胤还得限制宰相的权力。

为了加强皇权,分走相权,赵匡胤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他们分别管理民政、军政、财政,而且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削弱了相权。

相对来说,赵光义在这些开创性的改革中,作用就小太多了。他顶多是把哥哥定下的东西,换个名字,或者加强某些部门的权力,很少有大规模的改革动作。毕竟赵光义不是赵匡胤,万一改革出现差池,他可顶不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5/490.html

“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的相关文章

韩子高是什么人?他与陈文帝是什么关系?

韩子高是什么人?他与陈文帝是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女子因为美貌而名扬天下,名传千古。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子高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美男,被陈文帝看中,成为其贴心侍从。陈文帝对韩子高十分喜爱,一直让他陪伴在左右,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因此有不少人推测陈文帝与韩子高存在特殊关系,甚至还声称陈文帝...

韩信当初要是没有离开项羽 刘邦还能击败项羽吗

韩信当初要是没有离开项羽 刘邦还能击败项羽吗

如果韩信一直留在项羽身边,刘邦能击败项羽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韩信国士无双,是实至名归的战争奇才。正是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才能够战胜项羽,赢得天下。假如韩信一直留在项羽身边,没有去往汉军,那么,刘邦还能够击败项羽吗?其实最后刘邦赢得胜利,更多...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没有阻拦是因为什么?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没有阻拦是因为什么?

一说到“神机妙算”相信很多朋友的脑海中立马会浮现诸葛亮这个军事家的名字,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夷陵之战,是刘备人生最后一战,也是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一场战役。此战过后,魏蜀吴三国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对峙时期。历来人们对于刘备伐吴,多是批评的,认为刘备不该以怒兴师,招致惨败,把蜀汉精锐丧失殆尽。其实在刘...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县人。三国时孙吴大臣,辅吴将军张昭长子,其妻为诸葛瑾之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承年少时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历任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职,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故又称张奋威。赤乌...

汉中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被刘备打败 曹操就没有兵力优势吗

汉中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被刘备打败 曹操就没有兵力优势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兵力在汉中之战中有没有优势?为什么还是被刘备打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代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在陕西汉中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这场战斗以刘备获得胜利、占据汉中而结束。但是,这场战争给历史留下了很多悬念,让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比...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演义中刘备丢荆州失关羽 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

对《三国演义》中,刘备怎么做才能避免荆州失守,保住关羽一命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实在是大意了啊。虽然是关羽大意失的荆州,但刘备实在也有失察之过。当日,汉中之战已经结束两月,刘备这面惨胜。但是汉中人口多被曹操迁入中原,刘备也没有发起陇西之战进一步占领陇右诸郡。...

陆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闻名

陆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闻名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族侄,大司马陆抗的族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年间,举孝廉出身,曾任永兴县长、诸暨县长,颇有治绩。拜建武都尉、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讨斩零陵山贼...

康熙在位时期一共有35个儿子 九子夺嫡中为何其他26个人不参与

康熙在位时期一共有35个儿子 九子夺嫡中为何其他26个人不参与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皇帝共有35位皇子,9位参与夺嫡,其余26位就不想争一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皇帝,清朝唯一一位能够够得上“千古一帝”称呼的雄主;身为“守成”君主,却依然能够拥有“圣祖”庙号;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康熙皇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在顺治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