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有哪些与李勣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22)91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 ),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总章二年十二月戊申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

有哪些与李勣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轶事典故

知人之明

李勣前后战胜所得到的黄金、丝帛,都分发给将士。刚到黎阳仓时,去领粮的人有数十万人。魏征、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都到黎阳仓做客,他们一出现在众人之中,李勣就恭敬地以礼相待,把他们引到卧室里,谈笑而忘记了疲倦,到平定虎牢关,抓获王世充所授的郑州长史戴胄,知道了他的品行、才能,很快就释放了,这些人一一受到李勣的推荐,都做到了显贵的高官,当时人们称李勣有知人之明。

重情重义

李勣的旧主李密反叛被杀后,唐高祖李渊特派使者向李勣告知此事。李勣上表请求收葬李密,李渊同意。李勣于是披麻带孝,与李密从前的旧部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众人待到丧期过后才散去,时人因此颇为赞许李勣的义气。

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李勣的结拜兄弟单雄信被唐军俘获,依例叛处死刑,李勣上表称赞单雄信武艺绝伦,如果将之赦免,他一定会感恩戴德、为国家效命。李勣还请求用自己的官爵为他免死,但李渊仍不许。单雄信临受刑的时候,李勣对着他号啕痛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说:“生死永诀,此肉与你一同入土了。”单雄信死后,李勣收养了他的儿子。

李勣与其弟李弼特别友爱,家门以内,他如同严父一样。李勣虽然贵为宰相,但到了姐姐生病的时候,他一定亲自为她煮粥。有时候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于心不忍,劝李勣说:“家里有这么多下人,你何苦这样为难自己。”李勣回答:“哪里是因为缺人呢!只不过看到姐姐年纪大了,我也老了,即使想要年年为姐姐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李勣出征高句丽时,想让女婿杜怀恭同行,以便他建立功勋。杜怀恭一开始以家贫为由推辞,李勣答应接济他家;杜怀恭又以无奴仆、马匹为由推辞,李勣又答应如数供给。杜怀恭无话可说,便躲进岐阳山中,对人说:“乃公想拿我开刀,来警示他人。”李勣听说后,流泪说:“杜郎(杜怀恭)散漫不知拘束,应该确有此事。”便不再提此事。时人评论说:“英公(李勣)是严正执法之人,杜怀恭的考虑颇为深远。”

太宗宠遇

李勣曾患上急病,验方说胡须烧的灰可以治疗此病,唐太宗李世民就自己剪下胡须,为他和药。李勣连连叩头哭谢,直至出血,李世民说:“这是为了社稷江山考虑,并非为你个人,有什么可谢的?”

李世民曾经在闲暇中设宴,望着宴上的李勣说:“朕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想来想去没有比卿更适合的人。你过去不负于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朕吗?”李勣拭泪辞谢,咬破指头,沾血为誓。一会儿,便喝得酩酊大醉,李世民解下自己的御服给他披上。

不信方士

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寐自称通晓长生之术。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对他颇为听信,希望借此得到长生药。但此人所言“迂诞无实”,只为拖延时间,最终也没有成果。高宗李治即位后,那罗迩娑婆寐又前往长安拜见高宗,又被遣还。高宗不信神仙,对侍臣说求长生药只会空损民力,世上并无不死之人。李勣当时在旁,回答道:“正如陛下所说。这个婆罗门现在再来,已经白发苍颜,不同于从前,怎能长生!陛下将其遣回,朝廷内外都感到高兴。”那罗迩娑婆寐后来果然死在长安。

富贵知止

李勣自患病后,只接受唐高宗李治及皇太子李弘送来的药,家里所请的医生、巫师,他都不许进门。李勣的子弟坚决送药给他服用,李勣对他们说:“我只不过是山东的一个田夫,攀附明君,滥取富贵,位至三公,年近八十,这难道不是命吗?寿命的长短必定是有期限的,怎么能随便就医求活命呢?”于是拒不服药。

有哪些与李勣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临终戒言

李勣病逝前的一天,忽然对弟弟李弼说:“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设酒宴来娱乐一下。”于是堂上女乐工奏乐,檐下子孙罗列。待到酒宴结束,李勣对李弼说:“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不过想与你诀别罢了。怕你悲伤哭泣,骗你说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听我立规矩。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辛苦苦建成家业,也希望把家业传给后辈子孙,结果都被愚蠢的儿子败家荡尽。我有这些犬子,要托付给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轨、交结恶人的,立即打死,然后告诉我。又见人死后多埋藏黄金、宝玉,也不必这样。只用麻布覆盖的车,载我的棺木,棺中装殓用平常穿的衣服,只加朝服一套,死后如果有知觉,希望穿上它拜见先帝。随葬的器物只做马五六匹,地宫里的帷帐用黑布做顶,四周围白纱,帐里放十个木偶,表示依照古礼用草人草马殉葬的意思,此外一物不用。姬妾以下,有子女愿意留下自己养育的听任自便,其余的全都放她们离开。丧事办完,你就搬进我家居住,抚恤小儿弱女。违背我的话的,就如同杀戮我的尸体。”言毕而止,李弼等人都遵行他的遗言。

人物评价

李渊: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旧唐书》引)

李世民:①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勋书册府。(《旧唐书》引)②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李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即大败。(《资治通鉴》引)③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贞观政要》引)④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资治通鉴》引)⑤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资治通鉴》引)

李治:①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临危守义,类文聘之怀忠;建策承恩,同奉春(娄敬)之得姓。(《英贞武公李公碑》)②自李勣亡,遂无善将。(《新唐书》引)

贾言忠:李勣先朝旧臣,圣鉴所悉。……诸将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莫过于李勣者。(《旧唐书》引)

魏元忠: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上高宗封事》)

柳芳: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引)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注孙子序》)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陈时务疏》)

刘昫:①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英公振彭、黥之迹,自拔草莽,常能以义藩身,与物无忤,遂得功名始终。贤哉,垂命之诫!……卫公将家子,绰有渭阳之风。临戎出师,凛然威断。位重能避,功成益谦。铭之鼎钟,何惭耿、邓。美哉!(《旧唐书》)②功以懋赏,震主则危。辞禄避位,除猜破疑。功定华夷,志怀忠义。白首平戎,贤哉英、卫。(《旧唐书》)

张预:孙子曰:“辅周则国必强。”绩守并州,太宗以谓贤于长城。又曰:“战胜攻取不修其功者,凶。”绩每战胜必推功于下。又曰:“择人而任之。”绩之选将,必遣奇厖福艾者是也。(《十七史百将传》)

宋祁:唐兴,其名将曰英、卫,皆擢罪亡之余,遂能依乘风云,勒功帝籍。盖君臣之际,固有以感之,独推期运,非也。若靖阖门称疾,畏远权逼,功大而主不疑,虽古哲人,何以尚兹?勣之节,见于黎阳,故太宗勤勤于托孤,诚有为也。至以老臣辅少主,会房帷易夺,天子畏大臣,依违不专,委诚取决,惟议是听。勣乃私己畏祸,从而导之,武氏奋而唐之宗属几歼焉。及其孙,因民不忍,举兵覆宗,至掘冢而暴其骨。呜呼,不几一言而丧邦乎?惜其不通学术,昧夫临大节不可夺之谊,反与许、李同科,可不戒哉!世言靖精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临机果,料敌明,根于忠智而已。俗人傅著怪诡禨祥,皆不足信。故列靖所设施如此。(《新唐书》)

石介:一言容易废忠谋,徇主从昏可自尤。今日始知辜付托,当时齿指血空流。(《李英公勣》)

苏洵: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勣,贤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御将》)

有哪些与李勣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上杜相公书》)

郑獬:李密被诛犹不负,文皇顾命更何疑。岂将当日奔亡后,比得他年富贵时。(《读李英公传》)

陈元靓:蒲山委质,英公在东。地图兵籍,不自为功。逮事唐室,实佐二宗。义声臣节,孰若司空。(《事林广记后集》)

邹智:愚尝闻之,唐之时突厥为最强。及李世绩为将,太宗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惟置世绩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是唐之所以服远者,在将不在险也。(《居庸关铭》)

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

陈懿典:高宗之立昭仪,勣亦阴示其言,后遂易。顾以太宗临崩,谓勣可大受,使高宗信任之。然则昭仪之立,勣有以成之,勣固乱贼也哉!(《读史漫笔》)

黄道周:李勣虽盗,却无盗心。说让推密,破充自申。天下之乱,起于饥民。开仓一赈,遍地三军。李密既败,表上唐君。诏授总管,使立功勋。李密反死,收葬明恩。奉诏北征,沙碛前屯。敌不得渡,降老纷纷。筑城以守,何如得人。暴病调药,帝翦须匀。非独为汝,社稷计深。又勒太子,我死汝亲。君重如此,不愧为臣。(《广名将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5/830.html

“有哪些与李勣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的相关文章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

三国时期,孙权同样多次北伐中原,为何没有效果?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自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其中,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时斩杀了曹魏将领王双,第三次北伐时夺取曹魏的武都、阴平二郡。至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则是迫使司马懿只能坚守不出。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的孙权也曾多次进...

历史上项羽是真的想杀刘邦猜设鸿门宴的吗?

历史上项羽是真的想杀刘邦猜设鸿门宴的吗?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鸿门宴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历来为人津津乐道。在学习高中课本上鸿门宴一课时,大家对于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场景也好像身临其境,后世也有很多人在不停的假设如果项羽在宴会上杀了刘邦,或许也就...

时溥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

时溥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

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和四年(884年),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斩杀黄巢,成为平定黄巢之乱的第一功臣,获封中书令、巨鹿郡王,可以说是名震天下,风光无两。然而仅过了不到十年,时溥就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逼...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对生育了55个子女的康熙皇帝,为何将弟弟的女儿收为养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清朝的历代皇帝里,康熙皇帝的生育能力最强。他在1667年生育第一个皇子承瑞时才13岁;在1718年生育最后一个皇子时已到64岁高龄。他一生迎娶了65位后妃,总共生育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

公孙瓒是真心对待刘备的 刘备为何还要单独去闯

公孙瓒是真心对待刘备的 刘备为何还要单独去闯

对公孙瓒早年对刘备亲如兄弟,为何刘备还是选择独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家里生活艰苦,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亲可以相依为命,为了谋生,刘备干着织席贩履的生意,要知道,在古代,从来都是重农轻商的,所以刘备当时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很多人都瞧不起他,更不相信...

甄皇后是什么人?她与耶律阮之间的感情如何?

甄皇后是什么人?她与耶律阮之间的感情如何?

大辽甄皇后是辽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汉人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公元947年一月,辽国灭后晋,亲征的辽国皇帝耶律德光率部进入后晋国都大梁(即开封)。战胜者拥有这座城市中所有的一切,将之当成战利品,并任意分配占有。耶律德光的侄子耶律阮(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

历史上曹丕与曹植本是兄弟,为何二人关系不好?

历史上曹丕与曹植本是兄弟,为何二人关系不好?

曹丕和曹植是亲兄弟,他们都是曹操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曹丕已然贵为魏文帝,为何还是不放过弟弟曹植呢?严格意义上来说,曹丕还是饶了曹植。之所以一开始想除掉曹植,主要是由于曹植给自己带来的些许隐患。夺嫡,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最残酷的宫廷...

兰陵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兰陵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兰陵王,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被人所知是因为他出众的外貌。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管你是同胞还是金兰。高纬赐死兰陵王,就充分地说明了在古代封建社会,亲情与手足根本不可能凌驾于皇权至上,否则必遭杀身之祸。高长恭就因为自己看似不经意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