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这个字诞生后被女性骂了好几年,如今我们都在用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5-13)24

本文3800字,阅读约需9分钟。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将所有女性用“她”来指代,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认得这个字。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1916年之前,

中国近代的“汉语词典”里还没有“她”字。

即使是刘半农那首风行一世的诗歌

《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晚至1920年才诞生。

那么“她”字是怎样出笼的?

从1916到1920这四年间,是什么机缘孕育了“她”

,使之流行于社会并晋身现代汉语体系?

今天,当我们自然而然地享受着“她”

作为女性象征符号所带来的美好价值以及情感上丰富联想

的时候,又会不会想到“她”身上也曾替多年后的我们背负着这样

深刻的矛盾

......

“她”字被广泛认同和使用经历了颇为曲折的过程,这其中的种种细节值得今人再思量。

人类到底是否需要“她”?

-

近代以前,汉语并没有区分男女第三人称代词的传统,

一个“他”字指代了所有第三人称。

19世纪以来,在与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接触的过程中,汉语第三人称性别区分的问题才逐渐突显出来——

无法对译英语中的He、She、It

五四运动时期

,热心于引介世界新文学而又对传统文化持反思批判态度的

《新青年》

的编辑和作者们,开始在此问题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大胆的创新。

▲《新青年》

从1917年起,在《新青年》的编辑圈内部,刘半农和周作人等人就已

经开始讨论“She”字的对译问题

。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译作《改革》(原作者为瑞典作家August Strindberg),文前有说明文字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

现在只怕‘女’旁一个‘也’字,印刷所里没有,

新铸许多也为难,所以不能决定用他;姑且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来代。”于是,在以后几期的《新青年》杂志上,凡翻译涉及到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时,

周作人都是使用“他女”。

1919年2月15日,引领时代新潮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

钱玄同和周作人

首次就此问题进行公开对谈的

《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

一文。

▲ 1936年章太炎追悼会上的合影,右二为钱玄同,右三为周作人。

钱玄同提出了对译“She”字的

三种办法

:一是像周作人仿日本译“彼女”那样,将其译成“他女”;

二是照刘半农的意思,造一个新字。

不过他认为刘半农所造的“她”字“不甚好”,进而又提出造一个“女它”字的新设想:“‘他’字古写作‘它’,从‘它’即是从‘他’。”用“女它”字,“则‘他’字和‘女’字的意思都完全了”。

三是老老实实用She

,甚至干脆将英语第三人称代词He、She、It 全部搬到汉语中来。

当时周作人、刘半农等人正热心于注音字母及国语改良,甚至盼望中国最终能采用世界语。那么,

一面主张限制汉字,一面又添造新汉字,

钱玄同“终觉得有些不对”。于是把汉字中原本表示第三人称的“伊”字拿来专用于女性的办法,得到不少人的认同。

▲ 刘半农

1920年4月3日,

《新人》月刊创刊号上登出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

,毫不含糊地反对使用“她”字,掀起了社会上争论“她”字问题的一个 *** 。

争论的双方在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上打起擂台,众多人参加进来,两个月后,远在欧洲留学的刘半农也加入到论争中。这期间,直接或间接参加论争者,还有

《民国日报》的邵力子、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等人。可见“她”字问题在当时社会中影响之广、之深。

是否需要造出一个“她”字来,各方文人最直接的争论

大多针对语法问题

(在新文学革命的背景下,语法问题自然不仅仅是学术圈子内部问题),譬如

蔡元培

先生就是从语法应尽量简洁的立场上

反对第三人称代词有性别区分

▲ 蔡元培

寒冰还认为不该“拿英语作标准”

,在汉语中硬作第三人称代词男女性别之分。他提出“文字的更高目的,只在适应人的需要”,而文字是否适应人的需要,

“就以能够得到大众的公认为前提”,

他认为当时大众已经公认“他”字达到了适应需要的目的,没有更改的必要了。

反对声中诞生的“她”

-

有意思的是,

发生在学者间的争论并没有阻止“她”字的孕育和产生

,在社会上,“她”在汉语文学中的实践已然蓬蓬勃勃展开了。

早在1918年、1919年周作人、钱玄同有关“她”字的文章在

《新青年》

上刊出后,不少新文学的探索者就已经受其影响,开始了使用“她”字的实践。1919年5月20日,康白情在《晨报》发表的《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一文就两次使用“她”字。

▲ 1924年广东岭南大学的女大学生们,她们的宽袖短衫、短裙、短发都显示出不同于旧时代的活泼与朝气。五四运动后提倡妇女解放,女性群体愈来愈受社会关注。而“她”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

另外,还有俞平伯、王统照等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们,都尝试并逐渐大量地

在小说和诗歌中创造性地运用“她”字。

比如1919年12月1日,王统照在他参与创办的《曙光》杂志上发表小说《她为什么死》,

文中用了88个“她”字,

讲述一名女子的爱情悲剧故事,是为弘扬妇女解放的新文学主题。

1920年3月12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刊登了一首署名金德章的新诗,

题目就叫《她么》。

这首诗,以对“她”嫁人、离婚和抑郁而死的想象,表达了对当时中国女性整体的悲惨际遇之同情和独特命运之关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1920年9月《解放画报》上刊登的漫画家丁悚的作品。画家在表现女性悲苦遭遇时,没有用“她”字,而用“他”来指代女性。

其中,“她”字频繁使用,

自然而艺术地超越了女性个体,突显了“女性”性别的整体意义,

表现出“妇女解放”运动的时代关怀。

可见,寒冰最初所考虑的“‘他’字已满足人的需要”只可限于语言学意义上的理解,

他没有考虑到时代的需求。

时值五四运动时期,国际上妇女参政运动正处 *** ,国内

“男女同校”、“妇女解放”

的呼声响亮,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层正暗暗涌动着这样的渴望:

“打破千年来对女性群体的漠视,

实现男女性别明确区分、彼此独立的男女平等的诉求,寻找一个与男性“他”平等对抗的女性的代言者。”

▲ 1921年8月的《解放画报》,作者已开始运用“她”这个新符号来呼吁女性自省、自尊和自强。

“她”字的存废问题在社会上备受关注乃至争议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诉求;

“她”字在“试用期”就已经承担起鲜明的时代意义也正是对这一诉求的回应。

而“她”能够战胜“伊”有诸多因素,比如“她”与“他”同音,符合“文字凑合语言”的新文学革命宗旨,

“她”字比“伊”更适于白话。

或者正如做了以上大量研究、考证的当代学者黄兴涛先生所想,

出身江南、有“小鸟依人”之感的“伊”

在发音上也远没有“她”字来得铿锵、独立,“她”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代里更容易被认同。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学生经典的校服形制。供图/秦风老照片馆

更进一步说,“她”字在广泛的论争和激烈的反对声中诞生,已经超越了单纯应和西语She的想法,也并非只是语文学意义上的突破,“她”的身上体现的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时代

对女性独立、男女平等这样更深刻的社会需求。

不被理解的“她”

-

20世纪20年代中期,“她”字在中国流行起来。1922年,胡适开始使用“她”字,1924年,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使用了“她”字。

1923年底,中华书局出版《国语普通词典》,其“女”部中收录了“她”字:“她:他,指女人用的。”

毫无疑问,这在“她”字被社会认同的历史上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然而,就在“她”字渐趋流行的过程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很值得一提。

我们在黄兴涛先生的研究中发现:“她”字一方面被五四新青年们广泛运用,承担着

妇女解放

的时代意义,一方面,社会上却一直涌动着也是从

男女平等角度发出的反对声

▲ 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专题展览上,两位当代女性正在观看新文化运动巨匠们的照片。

1920年4月,那位带头公开反对“她”的寒冰就在

《关于“她”字问题的申论》

中提出,“他”字是人旁,“伊”字也是人旁,从“男女平等的精神着眼”,人旁的“伊”要比女旁的“她”更好,言下之意,男女都是“人”。

1924年夏,

朱自清

记录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有关“采用他、她、”的讨论,讨论中有教师反映“女学生不喜欢‘她’字,讲义上的‘他’字,她们总要将‘人’旁改成‘男’旁,

可见报复的意思

”,这自然也是男女平等的意识使然。

在朱自清先生眼中,

当时社会上不少使妇女“特殊化”

,给予其“特别待遇”的论调,

不过是男权社会“哄骗”妇女的新把戏而已。

▲ 朱自清

而那些对“女”字偏旁构字

格外敏感的女权主义者们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仍在继续着对“她”字的政治性 *** 。1929年创刊、颇具影响力的

《妇女共鸣》

杂志,就始终拒绝使用“她”字,认为使用没有“人”旁的“她”,

是对妇女人格的公然侮辱,

“她”与指代非人事物的“牛”旁的“牠”相当,有歧视的性质。

同样一个字,却被人做出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事不仅发生在中国,在国际上,“她”也遭遇了同样的境况:2000年1月

,美国方言学会举行了“世纪之字”评选活动,

she以35票对27票战胜了science,夺取桂冠,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有评论认为“这意味着女人在21世纪将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当代

女权主义者们却正在极力要求取消具有性别指向的he和she的区别

,她们认为这区分反而表达了男女不平等之意。

▲ 美国女权主义运动

今天,从几千年厚重的男权社会里走出来的“她”,

让人们学会关注女性这一备受压迫的社会群体,

但这一“特殊待遇”却让我们牺牲了“他”所覆盖的某种“平等”。

显然,这个矛盾从过去走到了现在,

我们仍需面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5/595087.html

“这个字诞生后被女性骂了好几年,如今我们都在用” 的相关文章

曹操既然知道司马懿的野心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下手

曹操既然知道司马懿的野心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下手

还不知道:曹操明知道司马懿有野心,为什么不杀死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创下大汉王朝四百余年基业。后来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割据,止于三国。魏蜀吴三国六十余年时间,合而为一,终归于晋。开创晋朝的奠基人正是曹魏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曹操...

朱元璋想派兵消灭日本 刘伯温为何要阻止朱元璋

朱元璋想派兵消灭日本 刘伯温为何要阻止朱元璋

对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刘伯温为什么阻止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朝代,也是一个光复汉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时期。明朝的建立可谓是轰轰烈烈,不过建国之初的大明可谓是面前充满了挑战...

赵姬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赵姬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帝太后赵姬,战国时期秦庄襄王王后、秦始皇生母。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赵姬是战国末期的一位传奇女性,她既是庄襄王时期的秦国王后,也是秦王政时期的秦国太后。但关于赵姬的出身来历,却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她是战国贵族家的千金小姐,也有人说她是沦落风尘的歌姬,那么赵姬到底是什么出身...

温恢是什么人?l历史上他的才能怎么样?

温恢是什么人?l历史上他的才能怎么样?

温恢,字曼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随即北攻樊城,发动了三国历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战”。在关羽北攻樊城之前,有一人早就料定关羽会这么做,他简直料事如神,堪比郭嘉、贾诩和司马懿。而他...

夏侯玄最后为何会被夷三族?他做了什么?

夏侯玄最后为何会被夷三族?他做了什么?

夏侯玄在魏、晋之世咸有重名,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夏侯玄是魏晋禅代之际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和曹家、司马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懿对他青睐有加,司马师却执意要杀死他,司马昭流着泪为他求情。但司马师还是心狠手辣的诛杀了夏侯玄并夷三族。名重天下的大名士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

糜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开城降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糜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开城降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麋芳(生卒年不详),字子方,东海郡朐县人。汉末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刘备糜夫人的兄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麋芳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曾被曹操表为彭城相。后来辞官,随刘备从徐州辗转至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刘备称汉中王时,糜芳为南郡太守,但受到关羽的轻慢。...

刘邦和吕雉是狠辣出名的 他们为何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刘邦和吕雉是狠辣出名的 他们为何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吕雉夫妇是出了名的狠辣,为何会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曾经做了一件违背刘邦意志的事情,让刘邦起了杀心,有十几次想直接杀了夏侯婴,但也正是这件事让吕后这个心狠果断的人对夏侯婴充满了感激之情,而这件事正发生在...

冯唐是什么人?他为何不得皇帝重用?

冯唐是什么人?他为何不得皇帝重用?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于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广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将军,被称为“飞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威震敌胆,可到死都没能封侯。连李广的儿子李敢,并不怎么出名,也没什么大功绩,都被封为关内侯,而李广却没能获封。汉武帝不给李广封侯,他不从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