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临死前点燃49盏灯,表面上为了续命,实际上蕴含两大毒计

中国历史1周前 (05-01)8

诸葛亮临死前点燃49盏灯,表面上为了续命,实际上蕴含两大毒计

建兴十年,诸葛亮在黄沙休兵劝农, *** 木牛流马,练兵讲武,准备再次北伐。

经过两年的准备,诸葛亮亲率大军兵出斜谷道,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安寨,同时遣使去东吴寻求外援以共同攻打魏国。

魏明帝曹叡则派遣司马懿背水驻扎以作防守,在司马懿看来,只要自己能坚持住,那么诸葛亮只是花架子,毕竟打仗需要粮食,诸葛亮前几次北伐失败,都栽在了粮草不足之上。

诸葛亮这次也长了记性,为了应对粮草问题,便在渭水附近屯田生产粮食,剑拔弩张的两军相隔渭水谁也不肯主动出击。

就在两军对峙期间,孙权觉得有利可图,便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打魏国,只是却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孙权着实走了一步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臭棋。

失去了东吴策应,诸葛亮顿感压力山大,为了速战速决,诸葛亮决定主动出击,可是司马懿却当起了老乌龟,无论蜀汉怎么挑衅,他就坚守不出。

当魏明帝的使者前来督战时,司马懿直言:

诸葛孔明食少而事烦,其能久乎!

意思是说,我已经探明诸葛亮每天吃得少处理的事情繁琐,他已经活不多久了,我们只需守株待兔。

诸葛亮见司马懿没有决战的意思,便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起了粮食,打算长期驻扎下去,只是不出司马懿所料,日夜操劳的诸葛亮病重了。

诸葛亮自知时日无多,便在临死前点燃49盏明灯,此举表面上是为了给自己续命,实际上则蕴含两大毒计,让人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计谋之高。

点七星灯之术

在三国乱世之中,司马懿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当然,这并不是说他运气好,而是他的智谋确实出众。

如果不是《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司马懿根本不会在后世中留下不如诸葛亮的印象。

在诸葛亮大张旗鼓进行第五次北伐之时,司马懿早已断定年事已高的诸葛亮根本撑不了多久,所以他要做的就是等。

一切都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确实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死之前,诸葛亮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使人以竹为七星灯四十九盏,并列于床前。

这些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每个星座放置七盏,诸葛亮更是对外宣称,如果这些灯七天不灭,那么他将可以延寿12年。

表面上来看,是诸葛亮在告诉司马懿,我要向天再借12年的寿命,就看老天赏不赏脸了。

此举在我们看来,着实是无稽之谈,但是在当时,诸葛亮的这般做法着实很玄妙,至少很多人都相信七星灯之术确实有这种奇效。

在古人看来,北斗七星又称天枢,是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观测天象和推算命理的重要参照物。

《周易》曾这般记载: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八卦中又蕴含着六十四卦,其中有四十九卦是变卦,也就是说这些卦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掌握关键点,卦象便能发生改变,人的命运轨迹也会扭转。

而诸葛亮点燃的四十九盏灯便是对应这些变卦,所以在当时,诸葛亮的七星灯之术很能迷惑人,至少当灯点起来的时候,

蜀汉和曹魏之间相当平静,大家都在等着看诸葛亮能够续命成功,其中最为焦急的人不是司马懿,而是魏延。

探魏延之心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的一员虎将,甚至可以说是蜀汉新生代将领中本事更大的一位,他在刘备入川时战功赫赫,深得刘备的信任。

可是诸葛亮却始终对他有成见,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则将这种成见无限放大了。

在诸葛亮的数次北伐中,魏延一直要求诸葛亮能分数万兵力给自己,与诸葛亮兵分两路攻打汉中,最后两军会师潼关,以完成北伐大业。

可是诸葛亮根本不采纳,甚至也根本不让魏延做先锋,这才有了马谡失街亭的悲剧发生。

魏延并不惧怕诸葛亮,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诉说诸葛亮胆怯,使得自己的才能不能发挥。

魏延的所作所为自然都被诸葛亮看在眼里,如此孤傲的将军,诸葛亮自然不会任由魏延单干,毕竟此举很具养虎为患的危险性。

可是诸葛亮越是压抑魏延,魏延的反叛心理就越大,以至于在诸葛亮病重之时,还在思考魏延在自己死后会不会掘了自己的坟。

诸葛亮点灯之事,自然成了试探魏延的契机,魏延见到诸葛亮说点的七星灯后,当即不屑一顾,对诸葛亮直言:

吾闻人死如灯灭,今公以灯为寿,何也?

很显然,这句话充满了对诸葛亮的挑衅,而也正是这句话让诸葛亮拿定了除掉魏延的决心,他暗中授意一连串的人来击杀魏延,而魏延最终也死于马岱之手。

诈司马懿之谋

如果说诸葛亮点灯探明魏延之心是其中一计,那么诈耍司马懿则是第二计。

诸葛亮病重之后,他切实感觉到了有心无力,对岸还有司马懿的大军驻扎,一旦他死于非命,那么迎接蜀汉军队的将是灭顶之灾。

主动出击,司马懿不接招,被动防守,诸葛亮又时日无多,果断撤退的话,司马懿一定会趁胜追击。

随着诸葛亮病重,蜀汉军队已经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该怎么破局,诸葛亮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一个字:

诈。

司马懿为人老谋深算,但又过于谨慎,诸葛亮明白对付这样的人,就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所以他高调宣称自己要向天借12年的寿命,可司马懿一时半会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借到没借到,趁着司马懿犹豫之时,便是蜀汉大局撤退之际。

点燃七星灯后没多久,诸葛亮便去世了,而在他临死前已经为蜀汉设定了退路,即:

秘不发丧,从容撤退,待司马懿追击之时,搬出雕刻成自己模样的木雕,吓退司马懿。

姜维等人按照诸葛亮的交代逐步实施,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木雕以为诸葛亮身死的消息不准确,害怕中了诸葛亮圈套的司马懿,立即下令撤军。

等到蜀军进入斜谷,料定司马懿再也无法追击之时,姜维才将诸葛亮身死的消息公布与众,司马懿则懊悔不已,可是已经为时过晚。

当我们回头来诸葛亮点灯之术,其实确实够毒的,尤其是对魏延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怎么也想不到,在那时候起诸葛亮已经动了除掉自己的念头。

当然,

魏延也着实很悲催,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打算反叛蜀汉,诸葛亮也好,杨仪也罢,他们都在逼魏延造反。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5/593586.html

“诸葛亮临死前点燃49盏灯,表面上为了续命,实际上蕴含两大毒计” 的相关文章

鄂邑长公主对汉昭帝有养育之恩,为何最后被逼自杀?

鄂邑长公主对汉昭帝有养育之恩,为何最后被逼自杀?

刘弗陵,即汉昭帝,他是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的幼子,登基时年仅八岁。其实,不论是从年龄、身份还是能力等方面来看,汉昭帝都不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卫子夫与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死,他的另外几位哥哥也因为种种原因被排除在外,最终年纪最小的刘弗陵,反而成了皇位的唯一继承人。后元二年(前87年),刘弗...

隋朝开国功臣高颖,最后的下场如何?

隋朝开国功臣高颖,最后的下场如何?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高颎是隋朝第一能臣,他不仅能征善战,帮助隋文帝统一了天下。而且他在国家政务上很有能力,善于举荐人才。因此他深得隋文帝的宠信,然而他却因为得罪了一个女人,最终落得含冤而死,这是怎么回事呢?高颎出身于...

朱建平:汉末三国时期相师,精通相术,效果灵验

朱建平:汉末三国时期相师,精通相术,效果灵验

朱建平(生卒年不详),汉末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省)人。精通相术,于街巷之间为人相面,效果非常灵验。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他在街头巷尾给人们看相。曹丕做五官将时,请他看相,朱建平说:将军寿命80,40会有小难,愿您多多保护。 又说曹彪:您居于自己的封国,到...

历史上孝庄真的下嫁给多尔衮吗 历史上有没有证据证明

历史上孝庄真的下嫁给多尔衮吗 历史上有没有证据证明

对历史上,孝庄是否真的下嫁多尔衮,有没有明确的历史根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清宫最著名的谜案之一。而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也成为直到现在,依然被热烈讨论的话题。认为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有这样一些证据。一是南明官员兼诗人的张煌言写的组诗《建...

如果张辽先去救援樊城会是什么结局?

如果张辽先去救援樊城会是什么结局?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当时,交战双方,关羽取胜,于禁被俘,庞德被杀,于禁所督七军三万多人全军覆没。关羽取得辉煌胜利,威震华夏,曹操吓得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问题是,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原因,是于禁不会统兵打仗吗?...

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难以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难以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明知北伐难成,为什么他还要坚持北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相诸葛亮,在先主刘备去世后,曾进行了五次北伐,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每一次他都是信心满满地率军出征,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世之...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别号曹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上半年,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的李自成,在起义军内部来了次大清洗。不少不愿意完全成为李自成部下的起义军将领被干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自号“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的罗汝才。在当时,...

三国时期张辽和庞统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三国时期张辽和庞统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东汉末年各方割据势力互相争斗,为了获得足够的实力,有能力的将领以及谋士,就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出自名著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为有才能的人跳槽提供了正向的理论依据。在东汉末年至三国那段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