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3-27)61

刘询,即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开创了“孝宣之治”。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西汉的衰落,正是从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开始的,而早在刘奭还是太子时,其父汉宣帝刘询便曾评价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为此,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改立淮阳王刘钦为太子。那么,作为一手缔造了“孝宣之治”的汉宣帝,为何最终又放弃了易储呢?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

汉宣帝对儿子的不认同,更多出自于治国理念差异

虽然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武帝治国实际上并没有全盘推行儒家思想,而是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推行“王道”与”霸道”杂之的治国思想,这种治国方略一直贯穿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

虽然作为统治者的汉武帝并未全面推行儒家思想,但受“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再加上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因而深受统治者的鼓励,导致自汉武帝以后,儒学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由于西汉与匈奴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损耗极为严重,到汉武帝晚年甚至已经出现了统治危机。于是,不少以“替苍生立命”的儒生,开始大肆抨击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策略,要求国家推行仁政。

因“巫蛊之祸”而长于民间的汉宣帝,却是自幼见惯了民间疾苦,与那些儒家学者不同的是,他却是对汉武帝的治国方略极为认同,亲政以后不仅替汉武帝进行了正名,且同样采取了“外儒内法”、“王道”与”霸道”杂之的治国方略。

刘奭作为汉宣帝与皇后许平君的长子,早在地节三年(前67年)便被立为了太子,并派饱学之士予以教导。然而,由于当时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负责教导刘奭的皆为儒学大家,结果导致刘奭从八岁被立为太子开始,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书·元帝纪》便称其“柔仁好儒”,而这显然与汉宣帝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冲突。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

刘奭眼见父亲重用法家人物,动辄以刑罚惩治下属,尤其是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因为“刺讥辞语”便被处死,与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截然相反,便跑去劝谏,“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刘奭本是好心劝谏,然汉宣帝听后却是脸色一变,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说罢,见太子刘奭并不认同自己的说法,汉宣帝这才长叹一说,说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如上所述,汉宣帝的确曾对太子刘奭较为不满,然而这种不满却并非太子刘奭有什么大的过失,更多源于两人治国理念的不同。至于“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看上去则更像是汉宣帝一怒说出的气话。

易储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诸多原因导致汉宣帝放弃易储

鉴于太子与自己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汉宣帝实际上的确产生过易储之心,并因此选定了淮阳王刘钦,原因便是刘钦“明察好法”。然而,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易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最终导致汉宣帝没能易储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

1、不忍背弃原配许平君。前文说过,由于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的原因,汉宣帝刘询自幼流落民间,受尽了民间疾苦,而其原配许平君正是其在民间所娶,因此两人之间的感情极深,这也是汉宣帝即位之后,不顾权臣霍光反对,执意立许平君为后的原因。

可惜的是,许平君只做了两年皇后,便在怀孕期间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杀,并被迫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后,因此汉宣帝对于刘奭母子是怀有一定愧疚之心的。也正因此,在霍光去世次年,刘询便将许平君之子刘奭立为了太子。

然而,霍成君凭借娘家的权势,不仅独宠于后宫,更是多次试图谋害太子,幸有汉宣帝的保护刘奭才幸免于难,直到霍家倒台之后,汉宣帝才在后宫挑选了素来谨慎且无子的王婕妤,将其立为皇后,由其抚养太子刘奭。

正如《汉书·元帝纪》中所载,“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从情感方面来讲,无论是出于对许平君的感情,还是出于对刘奭母子的愧疚,汉宣帝对刘奭都很难升起废立之心。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

2、太子无过没有理由废黜。汉宣帝刘询毕竟不是无道昏君,在是否改立太子这种大事上,他虽然会受情感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如果刘奭真的不堪造就,那么汉宣帝必然也会将其废黜。可是,除了治国理念与自己不符之外,刘奭在担任太子期间,并无其他过失。

要知道,从地节三年(前67年)被立为太子,到黄龙元年十二月(前48年1月)即位,刘奭可是足足做了近二十年太子,而在此期间父子两人除了因为治国理念发生矛盾之外,宽厚仁慈的刘奭并无其他不妥,汉宣帝自然也就没有了废立的理由。

汉宣帝总不能以太子太过崇信儒家思想为由将其废了吧,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广为流传,如果真的这么做,岂不是将天下的儒家学者全给得罪了?

3、嫡庶有别刘奭有天然优势。虽说自秦以后世卿世禄制已经被废除,但宗法制的影响却始终存在,作为嫡长子的刘奭可以说具有着天然的合法性,而刘钦固然深受汉宣帝宠爱,奈何却是庶子身份。

如果汉宣帝真的要改立太子,就必须像当年汉景帝改立刘彻为太子一样,先废掉王皇后,改立刘钦之母张婕妤为皇后,从而给刘钦一个嫡子身份。可是,王皇后作为皇后同样没有过错,汉宣帝想要废后也是一道难关。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

4、太子刘奭背后的政治势力。在废立太子之事上,皇帝的态度固然很重要,但同时皇帝也不得不考虑大臣们的态度。实际上,由于太子刘奭的处事方式,以及偏向仁治的治国理念,在大臣中还是较为受欢迎的,再加上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其背后其实已经凝聚起了一股政治势力。

在太子刘奭背后,不仅有太傅萧望之这样的儒学大家,还有周堪、刘向、金赏等豪族,以及史氏(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家族)、许氏(汉宣帝原配许平君家族)、张氏(太子刘奭生母张婕妤家族)等外戚势力,甚至包括邛成皇后王氏的外戚势力。

废立太子之举,不仅是太子人选的变动,更是朝中势力的洗牌,而太子刘奭背后的势力又怎会坐视太子被废,如果汉宣帝要强废太子,必然会造成朝局的剧烈动荡。

5、刘奭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变化。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实际上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的,汉宣帝虽然主张儒法并用,但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却又不一样,其亲政早期显然更侧重霸道,毕竟他要消除权臣霍光以来的影响,确立皇权的绝对权威,但到了执政后期,在皇位已经稳固的情况下,则无疑又开始偏向了主张仁政的儒家思想,这一点从汉宣帝任命萧望之和周堪两位儒家学者为顾命大臣便不难看出。

与此同时,太子刘奭由于早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关系,的确在治国理念上偏向仁治,但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汉宣帝的有意培养,其治国理念实际上也发生了变化。关于这一点,从其在位期间,重用以外戚史高和宦官石显为首的法家一派便可看出来。汉宣帝放弃易储,应该也是看到了太子刘奭的成长。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

如上所述,由于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汉宣帝刘询的确曾一度想要废立太子,但综合以上五种因素的考量,太子刘奭实际上仍是较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汉宣帝才最终放弃了易储。

固然,西汉的衰弱的确是从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开始的,但这显然不能怪汉宣帝没有改立太子,毕竟谁也无法预料到未来。而纵观汉元帝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并不算是无道昏君,只是由于其没有处理好党争,最终导致权力失衡罢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3/496228.html

标签: 汉宣帝西汉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 的相关文章

隐藩是什么人?郝普的死跟他有何关系?

隐藩是什么人?郝普的死跟他有何关系?

隐蕃隐蕃,青州人,原本是魏国的一个官吏。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前一段时间《风起陇西》热播,网友们褒贬不一,我是连看都没看,只知道是关于间谍的。马伯庸是一个好作家,但有时候脑洞开得太大。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国历史真实的超级间谍隐藩,成功忽悠了孙权却坑死郝普!曹叡不爽,隐藩出发蕃有口才,魏明帝使诈叛如吴,令...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开国功臣?为何会这样?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开国功臣?为何会这样?

“狡兔死,走狗烹”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众所周知,在绵延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开国皇帝大都文治武功,十分善待开国功臣。有名的麒麟阁、云台阁、凌烟阁、昭勋阁、紫光阁等五大功勋阁,便是为表彰感念功臣而修建的。不过,也有开国皇帝...

吕后为什么要处死韩信 韩信为什么落到被竹竿捅死的下场

吕后为什么要处死韩信 韩信为什么落到被竹竿捅死的下场

还不知道:一代大将韩信为何落了个被宫女用竹竿捅死的下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被宫女用竹竿戳死主要是因为刘邦曾为他许下“三不杀”和“五不死”的诺言,这种死法看似残忍但也是对韩信的尊重。兵仙韩信的大名我想诸位读者都不陌生,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能力毋庸置疑。当...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还不知道:宋江想答应招安,武松与鲁智深反对,为何只有鲁智深提出散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们的印象中《水浒传》里的108条好汉,一个个都是正义豪迈的义士,总是嫉恶如仇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惜后来他们在宋江的带领下答应了大宋朝廷的招安,落得一个悲惨结局。据说不过...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北伐的时候 司马懿为何没有主动出战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北伐的时候 司马懿为何没有主动出战

还不知道: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乱纷飞的年代之中,能否保住性命,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尤其是在三国那个年代,群雄逐鹿,裂土分封的事情常见。但是在这个时代当中,能力出众者,几乎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曹...

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的原因是什么?与陆逊有关吗

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的原因是什么?与陆逊有关吗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为大将关羽报仇的名义,御驾亲征,亲率大军东征伐吴。初期,刘备率部一路势如破竹,水陆并进,拿下秭归,进至夷陵。东吴孙权...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

孙皎: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轻财交友,谋取民心

孙皎: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轻财交友,谋取民心

孙皎(?―219年),字叔朗,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昭义中郎将孙静第三子,武烈帝孙坚之侄,孙权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任护军校尉,领兵二千多人,号称精锐部队。后升任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平定荆州。219年,孙皎病死,孙权追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