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城市格尔木,中国更大兵城,有一半市民是军队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格尔木被称作是中国的“兵城”,这座仅有22万常住人口的城市,竟然有一半的市民出身军队。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座城市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军队之城”?这座中国“兵城”,有着怎样的一段历史?
中国“兵城”的历史
位于中国青海中部的格尔木市,为什么有一半的市民是军队出身?这座被称作“中国兵城”的城市,有着怎样的一段历史?
格尔木作为“兵城”的历史,要从中国的古代开始说起。在距离今天的一千五百年前,格尔木是少数民族羌族鲜卑族的聚集地。
西晋末年,中国的少数民族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大迁徙,位于今天辽宁省的鲜卑吐谷浑部落,迁徙到了甘肃、青海地区,建立了以鲜卑人和羌族人为主的吐谷浑国,从那时起,格尔木地区成为了吐谷浑国的属地。
鲜卑、羌族人是中国古代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定居格尔木地区后,格尔木地区就形成了尚武的传统风格,每家每户在和平时期是牧民,战争时期就是骑在马背上的战士。后来,羌族、鲜卑族先后入住中原,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分别建立了后秦和北魏政权。
到了隋唐时期,格尔木地区的尚武之风依旧被延续了下来,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吐蕃迅速崛起。公元663年,吐蕃消灭吐谷浑王国,占领吐谷浑的全部领土,从此以后,格尔木地区的游牧民族逐渐开始藏化,藏区文化逐渐成为了当地民风民俗的主流。
崛起的吐蕃王朝,曾和唐朝发生过数场大规模的战争,由于格尔木地区位于青海中部,临近吐蕃、唐朝争夺的河西走廊地区,所以这里很快成为了吐蕃和唐朝的兵家必争之地。吐蕃王朝格外重视格尔木地区的军事建设,从这时起,格尔木地区逐渐成为了国家的军事重镇。
在吐蕃王朝走向衰落后,格尔木地区一度成为了各个少数民族争夺的咽喉要地,这让当地的尚武文化经久不衰。同时,因为格尔木地区距离中原汉族聚居地十分遥远,因此这里一直保留着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直到公元13世纪,元朝统辖整个藏区以后,格尔木地区的归属才逐渐稳定下来。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格尔木地区的控制,元朝进一步加大了对格尔木的军事建设。
元顺帝时期,元朝封蒙古贵族卜烟帖木儿为宁王,率蒙古兵士镇守柴达木盆地,大批蒙古人在格尔木地区生息繁衍,今天格尔木市的市名,就起源于蒙古语。
蒙古对格尔木地区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久。元顺帝时期,元朝首都大都被北伐的明军攻破,从此元朝退出中原,进入北元时代。衰落的北元,后来分裂为了瓦剌、鞑靼两个蒙古族部落。
其中,瓦剌位于蒙古地区的西部,这支游牧部落又被称之为“卫拉特部”,明英宗时期,卫拉特部再次崛起,与明朝开展了土木堡之战。从此以后,明朝由盛转衰。
明朝末年,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在其首领的带领下,从中国的新疆伊犁进入青海地区,在征战数年后统一了整个卫藏地区,其中也包括此前又大量蒙古人定居的格尔木地区。
清朝从雍正帝时期,开始实施对蒙藏地区的全面统治,青海各个部族的游牧地区被统一划分为二十九个旗部,分为左、右两盟,格尔木地区的统治从此逐渐走向有序化。
共和国时期的生命之城
仅有20万人口的格尔木,有一半居民是军队出身,它是今天的兵城,历史上民风彪悍的少数民族地区,它究竟为共和国做出过多大的贡献?
清朝雍正年间,清朝完全统治了包括格尔木的卫藏地区,但随着近代清朝国力的衰落,中原王朝对格尔木的统治力越来越小。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后不久,包括格尔木在内的青海地区,很快成为了西北马家军的地盘。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曾发起过向青海格尔木地区进发的“西征”战役。如果当时红军能够顺利拿下青海、甘肃地区,那么就能打通中国和外蒙的交通线,为当时刚结束长征的红军获得急需的军事物资。
遗憾的是,受张国焘错误指挥的影响,红军在这次西征战役中打了历史上罕见的败仗。西北青海地区彪悍的民风和马家军骑兵强劲的战斗力,也是红军在西征中落败的原因之一,格尔木地区为这些西北马匪提供了有蒙古血统的战马,让这里的骑兵战斗力十分强劲。
在西征战役中,西北的马匪冲散了红军的部队,让徐向前、 *** 等一批革命战士,只能乔装打扮成乞丐,徒步回到陕北革命根据地。
直到解放战争的尾声, *** 才有了第二次与西北马家军交手的机会。在蒋介石输掉渡江战役,败退台湾之后,一心想要扳回局面的蒋介石重金收买西北马家军,让马家军挑起西北地区的叛乱,好让蒋家王朝东山再起。
但是,此时的 *** 今时不同往日,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练, *** 的战斗力已经可以与世界一流的军队媲美,加上有了后方充足的后勤供应,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西北马家军的部队,解放了格尔木地区,让格尔木地区的人民沐浴在了和平与解放的阳光下。
考虑到格尔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党组织特别批准蒙古族、藏族和哈萨克族等格尔木地区的少数民族,进入当地部门工作,并给予了当地很高的民族自治权,这让格尔木地区的人民从此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也让他们对 *** 心存感激。
在格尔木地区的人民翻身做主人后不久, *** 也于1951年和平解放,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考虑到 *** 地区的长治久安和边境的和平安宁,共和国在20世纪50年代决定开始修筑青藏公路。
然而,青藏公路工程位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地区,由于这里空气稀薄,常年冰天雪地,所以公路穿过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千里无人区,这让修筑公路的 *** 感到异常困难,在后勤的补给供应方面,更是让 *** 一直感到十分头痛。 *** 的日常后勤补给,只能靠绵延不绝的骆驼运输队来供应。
当时负责青藏公路修缮工作的 *** 将领慕生忠,一直在为青藏公路的修缮工作寻找一个中转站。如果能够有一个中转站,能够为藏区和中原地区往返的 *** 提供饮食住宿,那么 *** 前线的生活物资供应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在当地牧民的指引下,慕生忠终于找到了他心仪的城市:格尔木,在衡量了格尔木到 *** 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距离后,慕生忠惊喜地发现格尔木地区几乎就是为了青藏高路的修缮工作而生的,他立即决定将格尔木地区作为青藏高路工程的补给站,一些专门从事后勤工作人员的 *** 就这样安顿了下来。
就这样,青藏高原的格尔木地区,有了一批又一批的绿色“军营帐篷”,这些军营帐篷的旁边,人们还会习惯地种上一棵柳树,来防风固沙,这让格尔木地区的军营聚集地有了一个别致的名字:望柳庄。
慕生忠带领着人民子弟兵,在青藏高原上爬冰窝雪,修缮公路,在青藏高原上书写了为共和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壮丽诗篇。
到1954年,青藏公路修缮完成并正式通车,一些人选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城市,到其他地方发展和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从此定居了下来,这批人就是最早住在格尔木地区的 *** 。
到20世纪70年代,祖国的边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国家开展起了浩浩荡荡的三线建设工程,大批工业和军事建筑,开始从东部地区逐步向西部地区迁徙,位于青海省中部内陆地区的格尔木,成为了共和国工业内迁的重地。第二批开发大西北的 *** ,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了格尔木地区。
这批 *** 在这里工作、生活,久而久之,原本地广人稀的格尔木地区,就成为了一座被人民子弟兵填满的“兵城”。
未来格尔木,究竟该如何发展
仅有20万人口的格尔木,竟然有一半人口是 *** ,这座被称作“中国兵城”的城市,未来究竟会有怎样的发展?
由于深居内陆,格尔木周边地区的气候十分干旱,一年之中仅有三个月是相对湿润的雨季,但下雨的累计天数不会超过十天,一年的降水也仅仅在30-50毫米之间。
在 *** 到来之前,格尔木地区几乎寸草不生,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是这里的家常便饭。但是在 *** 来到这里之后,这里的绿化率直线上升,走在街道上,人们经常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槐树和白杨,这让人很难从外景上想象到,这里是一座位于西北的城市。
由于地处西北的内陆地区,因此,格尔木起到更大的作用莫过于环保,这里的绿色植被,对于防风固沙,防止西北沙漠进一步扩张,有着重要的防护作用。
尽管格尔木地区的气候环境十分严酷,但这并不意味着格尔木地区没有什么秀丽的风景。格尔木地区人烟稀少,这里的大部分自然地貌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走在格尔木的城郊,人们便能看到连绵不绝的西北戈壁滩,这幅壮美的画卷,往往让人流连忘返。
在格尔木市内,也有许多的娱乐设施,来到格尔木,就不得不品尝这里的羊肉串。在格尔木街头的夜晚,人们一边品尝着羊肉串,一边喝着啤酒,吹着西北凉爽的晚风,更能切身体会到格尔木的西北风光。
对于格尔木来说,最重要的或许莫过于当地的军事建设。在这座被人民子弟兵填满的城市里,也有大量军事工业设施,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共和国国防的高精尖科学技术,是很多难以对外人言说的秘密。
如果有一天祖国需要格尔木,这座平日里寂静、悠闲的城市会再次忙碌起来,承担起保护祖国的重任,永远无愧于他兵城的名号!